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

2019-03-11 09:22蔡欣桧李江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凯勒海伦案例

蔡欣桧 李江杰

1981年吴福元教授在广州心理学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随后,燕国材等教授纷纷撰写了有关非智力因素的文章,非智力因素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有相关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定向和动力,许多阅读好的学生都有着勤学好问、百折不回、善于研读的品质。现行的教育目标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的初期,是培养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期,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一、制定目标,激发阅读动机,提升自信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采用“激励式”“鼓励式”等方式激发阅读动机较弱的学生的外在动机,学生通过外在动机感受到语文阅读的美和魅力时,就会逐渐形成内在动机。

(一)小目标促成大成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学情,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阅读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时,对不同阅读层次水平的学生应分别制定。如:阅读试卷满分100分,平均成绩85分以上的学生一周读三篇课外阅读,65分至85分之间的读两篇课外阅读,65分以下的读一篇课外阅读,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富有文采地评价文本主要内容,能把握文本主线,感悟文本情感价值观。此外,阅读平均成绩85分以上的学生还要学会鉴赏文本,力争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85分以下的学生主要记忆词汇和理解句子、段落,为写作做好铺垫。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次实现一个小目标都是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小成功提升大自信。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经常表扬学生(提问得好、回答得正确、有自己的想法等),因为教师的认可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自信,也会为他们日后提供成功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渴望在阅读学习中能够充分理解文本内涵、掌握文本构架、把握文本主线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等小成就,从而激励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更加充满信心,进一步强化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动机。

案例分析:記叙文《少年闰土》的案例

1.导语:同学们学了《给颜黎明的信》,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人尊重和崇拜的大文学家。我们看到《阿Q正传》《祝福》《药》等电影都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今天我们学的《少年闰土》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又一篇小说《故乡》中的一段。老师想你们一定喜欢读,先自己读,看能看懂多少,再根据课文后的小标题分段。

【案例分析】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介绍作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了关注的情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动机。

2.出示小标题

记忆中的闰土。

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

第一次见到闰土。

闰土讲捕鸟、看瓜和捡贝壳的事。

闰土被他父亲带走了。

释疑:有不懂的提出来,结合解释一些旧时代的用词“大祭示”“祭器”“闰月生的”“五行缺十”“许下心愿”等。

【案例分析】通过列举标题,制定阅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结构,有助于理解全文。这种使知识结构化的做法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困惑给予及时反馈,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

3.补充介绍有关原著的情节

鲁迅的《故乡》仿佛把我们也带到“我”离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们仿佛听到了母亲和“我”的一段对话,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时候,‘我的脑海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一幅怎样神异的图画呢?下面有写了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课文上写的。听老师读课文。

【案例分析】通过补充介绍原著内容,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产生了亲近感,强化了学习动机。

二、提“妙”问题,培养阅读兴趣,激发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阅读书籍并刻苦钻研,乐此不疲。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教师应该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题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发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有意引导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一)人物形象感——展开联想和想象。语文阅读中蕴涵的丰富内容是通过文质兼美的作品体现出来的,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在脑海里使文本内容的人物情景再现,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二)内在感情——感受心灵深处。用感情带动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者的内在情感,生动地再现文本中的情感美,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妙”问题——激发大欲望。教师精心地设计引人深思、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阅读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案例: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案例分析由笔者撰写。

师: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形容皇上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思考。

……

生11:我拟的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案例分析】通过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读课文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想知道文章中的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也很想知道皇帝的人物形象在众人眼中是怎样的?带着问题自读文章,激发了阅读欲望,培养了阅读兴趣。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60岁的小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

生11:爱美过度。

【案例分析】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联系到了自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自身的例子告诉学生“爱美”在不同的语境下,褒贬意义各不相同。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案例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贬义的“爱美”一词。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的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象。

(师点头表肯定)

【案例分析】教师没有立刻否定用词不够准确的学生,而是以反问大家“什么是‘虚伪?”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说出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品读文本,感受阅读情感,达到共鸣

人类的情感态度非常复杂,有鲜明的、内隐含蓄的,也有执着的、倔强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以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引导学生感受阅读情感,力求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理想状态。

(一)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并结合自身的喜好,选取适合此文本类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诗歌教学上,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幅幅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如:王崧舟老师在《寄承天寺夜游》中,向学生提出了“若你是此时此刻的苏轼,你有什么样的感想?”的问题。王崧舟老师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感受当时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情感阅读,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加强朗读式教学法。朗读即出声阅读,多次朗读益于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出声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记忆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语言的美。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需带着真挚热血的情感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丰富内涵。如:王崧舟老师上《二泉映月》时,有意带着学生用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力求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诗歌、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逐字逐句的翻译;在小说、剧本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戏剧性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感受阅读之美,阅读之快乐。

四、效仿榜样,促成性格发展,启发自我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功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力,而且具备良好的性格特质,诸如好奇心强、求知欲高、责任心强、有恒心、自信、自我期望高等。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也不同,如性格活泼开朗、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表达观点的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时相对较轻松、愉悦,易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相反,性格内向、安静、不善于表达想法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会比较吃力,容易受到老师的忽略。这就建议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兼顾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有恒心的性格。心理学家表明,模仿、强化、内化是性格形成的主要途径。

(一)榜样指引方向。教师在教授优秀作品时,应充分用好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模仿优秀作品中的优秀人物。如:学习雷锋叔叔的乐于助人,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大胆研究、勇于创新和李四光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等,这些精神富有、灵魂高尚的人们可以给学生指引方向,并会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性格。

(二)因材施教促性格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存在智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品行的差异,语言水平的差异等。教师应该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要相信差异就是资源,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自信心不强、意志力较差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而有些学生则需要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人物榜样进行效仿,教师采取嘉奖鼓励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习榜样身上的精神。当然,教师也需要小小“打击”一下性格“太”活泼、有些自以为是的学生,以防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高傲自大、自负的人。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案例:

师:海伦·凯勒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得益于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她成功地再塑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莎莉文老师十分富有爱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师:那么,有没有其他同学从海伦·凯勒的角度来谈谈呢?

生:海伦·凯勒的学习热情,她虽然看不见了,但是她还是对学习特别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

【案例分析】通过学习了整篇文章,学生们有了理解、把握之后,教师提出莎莉文老师成功地再塑造生命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们从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着手,分析成功的原因。

师:好的,很好,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好,那么,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学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案例分析】有了上一个问题做铺垫,教师接着又问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不会让学生感到猝不及防,因为有了上一个问题的思考做铺垫,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了。

生1:我觉得海伦·凯勒十分聪明好学,而且坚强有毅力,但是没有我聪明,没有我有毅力。

师:嗯,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你聪明好学,但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太过显摆自己,不要太锋芒毕露,要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

生2:我认为她热爱生活,勇于战胜困难。

生3:我也认为她很聪明,做事情有恒心,有很强的好奇心,我还觉得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案例分析】生1的回答表现出他有些许“自负”,也许是为了博得老师注意,也许是真的存在这种“自负”,但教师就很好地先肯定了他的好学聪明,然后告诉我们做人始终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以告诉这位学生要谦虚,不要太过张扬。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海伦·凯勒的性格特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来做个小比赛,看看谁学习海伦·凯勒的性格特点最突出,最后挑选出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大家说好不好呀?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好)

【案例分析】说完海伦·凯勒的性格特点之后,教师随即又说出我们来个比赛,学习海伦·凯勒的这种性格特点,并且通过奖励的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都是个体把所选择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自身要求的过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方向,力图了解自身优缺点,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行动规则。这体现了教师有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在上文提及的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的案例中,教师在表扬生1的同时却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该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要秉持谦虚的态度,切不可太“自负”,从而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知道缺点后的这位学生一定会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实行,日后他也会学会自我发现缺点,自行改正,这样以来教师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五、结语

阅读贯穿于整個语文学习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其一,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应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找到阅读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提升学生阅读自信;其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引导学生提“妙”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其三,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品读不同文体的文本,感受阅读中不同文体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努力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感受文本内容情感,力求与作者达到共鸣;其四,教师可以倡导学生效仿榜样,在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中促成性格发展,启发自我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提示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的努力下,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可以培养出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独立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6]杨锦平、傅安球.影响中学生阅读的非智力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1).

[7]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猜你喜欢
凯勒海伦案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作家死亡之谜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海伦·凯勒的故事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