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训刚
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唤生成性教学。历史是考证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史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要积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启发学生: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还可能怎么样,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等。历史教学必须是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历史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性预设下,在有意义的历史教学情境中,师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一、过程预设——奠定生成的基础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的工作。但是,预设的内容不应只是教学的结论,否则,课堂就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在这里我们提倡过程性预设,即要在预设时体现教学的过程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情,预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和环节,并选择合适的教与学的方式,使教学设计具有指向所要达成的目标而可能出现的不同生成路径,并对所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出可能出现的不同的分析讨论结果,多角度考虑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我在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置了一个有关秦始皇功过评价的问题。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显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理解的所谓答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秦始皇这一人物有比较客观而又深刻的认识呢?我经过反复思考,最终预设了一个通过辩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来体现合作学习的过程式教学环节。同时,我自己也对秦始皇功过两方面查阅了大量资料,做好辩论时的指导准备工作。最终,对这个问题的预设处理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通过积极辩论,实现了资源共享,对秦始皇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并有了许多新认识。
二、情境引导——营造生成的氛围
兴趣因情而生,思维因境而动,情境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情境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生身在其中,以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潜能,从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譬如史料情境、问题情境、声像情境、角色模拟情境等多种历史味足、富有内涵、充满智慧的历史情境,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动态生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多种历史情境,如声像情境:播放《七子之歌》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录像;角色模拟情境:要求学生以3~5人为一学习小组,编排和表演关于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历史短剧;引入多则史料创设史料解析和问题情境,等等。情境创设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的生成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氛围。
三、自主探究——搭建生成的“桥梁”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性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历史活动、主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主体或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自始至终地关注并不断激发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的自由、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获得自己的体验,从而为生成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再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为例,在课前预习中,我设计并布置了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后人对他褒贬不一,请你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然后谈谈你对秦始皇这一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既能够让学生对新课教学产生一种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主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为后来课堂辩论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学生生成对秦始皇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合作交流——构筑生成的平台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当然也就无所谓教学生成。借助师生、生生间多边互动这一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从高远的讲台、知识的神坛、成人的认知模式走进学生的认知领域、智慧原野和心灵世界,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辩、敢质疑,师生在这过程中通过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最终促成生成的实现。
在执教“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我创设了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三组真实的矛盾情境,并据此设计了三个问题交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①如果请你们来调和“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之间的矛盾,你们会如何调停?②如果请你们设计一个方案,既要让大州满意,也能够照顾小州的利益,你们会拿出怎樣的方案?③如果请你们充当“和事佬”,使南北双方各州都能皆大欢喜,你们会提出怎样的设想?学生们在各自的小组中各抒己见而又广泛吸纳他人意见,并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和引导,最后形成了大家都基本认同的意见和观点。这些集体智慧的结晶就是教学中学生们的生成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建构起了较为科学的知识体系,产生了高于预设的创新。
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现了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了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生命化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推动了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地。
当然,由于生成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不定的过程,课堂上可能发生一切,如果处理不慎,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学生生成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机智,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善待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生成,或进行启发使之更完善,或引发进一步探讨使之更深刻,或归纳概括使之更简洁而易被大家接纳,从而在尊重和维护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让教学中的生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