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萍
摘要:本文梳理了寿险需求理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影响居民寿险需求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为中国寿险企业根据寿险需求进行业务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寿保险 需求 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2018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在深圳召开,银保监会副主席在会上提到我国寿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年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8万亿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10.6亿居民,体量早在2017年就已位居全球第二大寿险市场,中国保险业两大翘楚——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公司双双位列全球保险公司前十强。
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形式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人民对寿险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有必要从人寿保险需求理论出发,精准分析人民的人寿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当前寿险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还是依靠铺摊子,同质化竞争的现象非常严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还未真正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不足,寿险业发展质量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寿险业要想回归保障本质、摆脱同质化竞争,必须在分析影响人民寿险需求的因素后,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新兴互联网技术,以期加快行业调整转型升级,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雅典时代的寿险需求理论
寿险需求理论最早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寿险需求理论主要研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才能消除或者减轻未来收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因此有两个问题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一个是购买寿险或者年金保险为什么可以消除或者减轻未来不确定性风险,二是如何选择购买寿险或者年金保险的不同形式以期达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以色列经济学家梅娜赫姆-雅睿是研究这类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他的一篇研究论文《寿命不确定性,人寿保险和消费者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消费周期假说理论,在寿命不确定的假设前提下,第一次分析了人们怎样通过购买保险来消除或者减轻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虽然人人都想要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但他们却误差准确估计自己的寿命,显然这种不确定性心理会影响人民的消费计划,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寿命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最优消费决策:共分为四种情况,见下图一:
研究发现在寿命不确定时,人们倾向于降低最优边际消费率,从而降低购买行为。但是当购买年金保险以后,寿命不确定性对人们带来的影响就会减少,与此同时选择B和选择C相比,存在这福利改进,因此购买保险有利于增加福利。
(二)后雅典时代的寿险需求理论
雅典时代的寿险需求理论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直到后雅典时代,寿险需求理论才慢慢出现了一些定量方面的研究。Fischer以定期寿险为研究对象,得出寿险需求由死亡率、遗产动机、未来预期收入三者共同决定。Kaini等学者在分析了两期的马歇尔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风险厌恶与寿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Lewis从被扶养人的角度研究家庭如何进行购买保险决策,其人为人们购买保险是为了保障自身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影响家庭做出决策的因素包括家庭供养者的死亡率、家庭风险态度等。
三、影响人寿保险需求因素分析
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发现影响人寿保险需求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保险企业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大众保险意识。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于保险的需求,人们对风险越是规避、厌恶,就越是需要购买保险来消除或者减轻风险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寿险行业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人们对于寿险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寿险企业,或者其他部门,应该加大对寿险的宣传力度,揭示人们可能遇到的各种人身伤害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们充分意识到购买寿险可以冲散风险,从而提升大众对于寿险的需求。
2.寿险产品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寿险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商品质量决定一切。在丰富多样的人寿保险产品面前,让消费者动心的显然是质量过硬的产品,具体体现在保额高、承保范围广、限制条件少、企业背景好等方面。因此,寿险企业应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不欺骗、不隐瞒、不忽悠消费者,努力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拿出让广大消费者满意的人寿保险产品。
3.售后服务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影响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售后服务质量最终会转换为产品口碑,一个口碑好的寿险产品定会“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笔无投入的、效果极佳的营销活动,非常有利于提升大众的寿险意识和购买意愿。相反,如果大量消费者在购买寿险后出现人身意外状况,因保险企业的无理耍赖等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理赔,就会大大影响整个寿险行业的声誉,从而给寿险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4.寿险企业声誉。如果寿险企业有良好的声誉、形象,勇于承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就会被各种社会媒体所关注、报道,有利于提升寿险行业的知名度,也会给整个寿险行业带来巨大的正能量,由于爱屋及乌的心理,人们对寿险的需求就会得到提升。
(二)外部因素
1.宏观经济因素。一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寿险发展历史来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居民购买寿险的需求,而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显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收入也会越高,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也越高。寿险本质是也是一种消费品,因此当国民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时,居民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也会稳步提升。二是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通货膨胀又称为物价变化,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指物价水平的平均变化。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如果物价指数升幅过大,就会使得寿险保单的现值缩水,因此通货膨胀率与寿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即人们意识到未来通货膨胀率较高,就会降低对寿险的需求。但是,随着寿险的长期发展,人们对风险保障需求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通货膨胀使得养老、医疗等费用增加,就会觉得已购买的保险额度并不能满足自己未来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保险的二次购买。利率对于寿险需求的影响与通货膨胀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一般而言,在高利率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对寿险的需求会受到冲击。三是居民可支配收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二层次的需求即安全需求,这与寿险保障人身安全的本质不谋而合,也体现了寿险在所有保险产品中占据的地位。当人们的收入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层次)以后,才会考虑到安全需求。因此,随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其对保险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2.人口因素。寿险始终围绕的人的生命健康,因此人口结构是影响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人口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成长型(出生率远超死亡率)、稳固型(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和衰老型(出生率略低于死亡率)。在衰老型的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从而刺激了带有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同时长期护理险、重疾险等寿险产品的需求也会有所提升。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一般而言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视野、眼界也越开阔,保障意識越强,因此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寿险需求;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非常完善,那人们就不会再额外考虑寿险,从而降低对寿险的需求。
4.其他因素。寿险需求的外部因素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部因素外,还有金融因素、政策因素、监管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四、小结
本文梳理了寿险需求理论的发展历史,从雅典时代的寿险需求理论,到后雅典时代的寿险需求理论,寿险需求理论一直在不断完善、不断推陈出新。然后,本文分析了影响居民寿险需求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分为大众保险意识、寿险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质量和寿险企业声誉;外部因素分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等。
参考文献:
[1]刘佳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刘铮.中国寿险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7):284-285.
[4]郭振华.2017年我国寿险业前瞻[J].上海保险,2017(01):29-3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贵州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