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群 李庆华 彭金波 彭慧雯
摘要:十八大以来,宜昌市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聚焦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绿色发展、主体培育、改革創新,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宜昌市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组织产业化化、农业产业化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仍然是当前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宜昌市应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科学谋划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促进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 宜昌市 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宜昌市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农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和地方区位特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一)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学化发展水平
要实现宜昌农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就必须立足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和区位特点,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当前,宜昌要重点围绕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六大传统产业和花卉苗木、食用菌、魔芋、中药材四个新兴特色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低效、落后农业产能,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激励和试验示范,支持农民积极围绕优势产业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农业生产;要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遵循“三农”工作规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自觉调整结构,组织农业生产,切忌不切实际和违背群众意愿的强迫命令;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农产品供求市场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网络,及时为农民提供实时农产品供求信息,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帮助农民有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市场看好时的一哄而上和市场看淡时的一哄而散,避免“一年赚、二年平、三年亏”的恶性循环问题,促进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防范农产品周期性产能过剩或供给不足,诱发市场大起大落。
(二)大力发展农村优质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种养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开放农业、科技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快调整柑橘熟期品种结构,大力推广无性系茶叶良种,稳步扩大精细蔬菜比重,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健康养殖和畜禽绿色养殖。加快林业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发展。强化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名优品牌,着力打造“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城市新名片。要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目的,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组织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产业。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夷陵重点发展柑橘、畜牧产业,鼓励五峰、夷陵、宜都突破性发展茶叶,引导枝江、当阳等平原地区壮大水产、食用油产业,扶持长阳、五峰等山区县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食用菌、魔芋、中药材产业,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发展都市农业,积极培育花卉苗木产业。
(三)积极鼓励农业资源有序流转,不断提升农村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升农村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健全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流程和措施,制定农村产权评价标准体系,确保农业资源有序流转、规范运作。
积极完善农业资源流转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让农民通过土地(林地)租金收入、土地(林地)入股分红收入、国家政策性补足收入获得基本的利益保障,同时要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积极发展打工经济,通过就地转移或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劳务收入。要研究探索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保证农业资源流转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能得到持续增长。
二、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硬实力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硬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优化发展软环境方面,关键是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继续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基层承接能力建设。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稳步推进“证照分离”。深化“四多合一”,探索“多规合一”,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让“网上办”成为常态、“网下办”变成例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制定出台行政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努力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切实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引导、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同时,要加强中介服务管理平台在线应用。加快农业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服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加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营销领域进行投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在壮大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优势企业;建立健全对上联络机制,加强与部省际间交流,及时掌握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充分利用三峡牌、扶贫牌、民族牌机遇,围绕农业产业化加大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发展板块经济,着力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深入推进农业优强企业倍增工程,针对特色农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壮大农业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档次,大力延伸产品链,带动种植业、养殖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支持各地围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产业化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板块,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酒及软饮料制造、精制茶加工、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油制品加工等一批食品产业集群。
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不断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和地理标志,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驰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强化功能配套,着力引导农业企业向城镇集聚
强化城乡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产城融合。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引导各地农业产业化企业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完善小城镇、中心村的功能配套,在提升农村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一带四廊”、“一主五副”城镇体系,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依托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做特中心镇,做美中心村,防止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实现迁移到小城镇、中心村的农村居民“能就业、稳得住、能致富”。
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嫘祖故里、清江画廊、三国文化等旅游精品集群,带动农村城镇化。结合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建设,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效,将农业特色产品纳入旅游营销网络,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拓展经营范围,围绕乡村旅游开展旅游配套服务,依托农业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发展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特色生态体验游,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和对旅游商品消费的需求,大幅提高旅游购物在乡村旅游收入中的比例,带动小城镇、中心村三產业的发展,繁荣城镇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家胜.2018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元月.
[2]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6月.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