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鹏
摘要:我国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国将扶贫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全国各地的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工作的号召,与政府部门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合作对接,充分发挥小额贷款服务三农优势,在金融扶贫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邮储银行 金融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小额信贷 普惠金融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共性挑战
现如今,邮储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扶贫脱贫战略的要求,在金融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并且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等等,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也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下面具体分析有关金融精准扶贫的共性挑战。总结扶贫工作的共性挑战,是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的前提的重点。
(一)小额信贷服务目标偏移,不利于精准扶贫的实施
在邮储银行中,最主要的金额脱贫工作实践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小额信贷,首先,小额信贷的审核工作简便,借贷门槛较低,但是可贷金额同样较低,这并不能满足贫困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和个人用于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其次,邮储银行并未对小额信贷做出明确的介绍和正确引导,导致贷款人误认为该笔资金是国家变相发放的扶贫资金或生活就及资金,并且由于贷款金额并不高,邮储银行也并未完善相应的催收制度,导致小额贷款的还款率较低,而贷款的用途往往都用于农民的日常生活花销,难以为自主创业和扶贫脱贫工作创造价值,同样也损害了邮储银行的资金完整性,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小额贷款的可贷额度越来越低。最后,小额信贷服务的目标偏移也是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受限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邮储银行并未认识到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因该发挥的作用,缺少对贷款的规划性,曲解了小额信贷服务的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业务的开展并未有明确的规划,在后期的发展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小额信贷服务与精准扶贫服务的原则和目标的有效对接,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
(二)政策扶贫配套设计整体性差,精准扶贫资金整体协调性有限
目前各地政府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和各地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对所属的各大金融机构布置贷款任务,为了满足银行资金有效的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为各大金融机构布置了放款任务,各大金融机构同样也包括规模较大的邮储银行。邮储银行内部的监管体系较为完善,贷款审核资格同样严格,贷款回收率较高。金融机构通常要求贷款的回收率高一些,在政府发布的农村贷款任务中,他们会首选一些农村地区规模较大的机构和自主创业大户,而较为贫困的地区和人口,通常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这与银行需要保证贷款回收率息息相关,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信用有保障,有还款能力的贷款人,导致真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未能真正享受到贷款资金带给他们的福利,造成贷款扶贫方向与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方向想背离,不利于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扶贫精准化缺乏保障
虽然现阶段,农村地区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贫困恶性循环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稱为金融的抑制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金融支持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脱贫的速度就越快,而金融支持力度不高,贷款服务不健全的贫困地区, 经济发展进程缓慢,脱贫速度减弱,甚至不利于其他扶贫脱贫实践的开展。而越贫困的地区对于经济发展的敏感度越低,越难以积累财富,进而加剧了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这一恶性循环有一个固定的流动陷阱为“生态脆弱+可行能力低→低收入→低储蓄+金融资本流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流动性陷阱;资本需求方面存在着“生态脆弱+可行能力低→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金融资本流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产出→低收入”的贫困陷阱。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贫困,阻碍了脱贫工作的进程。
二、完善金融扶贫体系,撬动精准扶贫着力点
(一)完善小额贷款体系,提高还款率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走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且将先进的小额贷款技术与贫困地区扶贫实践结合,探索出自身独特的信贷技术。小额贷款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贷款损失风险、管理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参照国际通行的小额贷款利率定价,采取垂直化的小额贷款管理体系。邮储银行小额贷款提倡“零售业务批量做”,提高贷款调查效率。根据当地实际,选择种植、养殖户数较多,小型加工户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及种养经验、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选择村委班子过硬、信誉环境良好、具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的村镇;采取集中受理、集中授信、集中调查、集中放款,提高调查效率,降低信贷风险,减少经营成本。并且在对贫困地区进行了持续实践,将偏远贫困地区“熟人社会”优势与邮储银行小额贷款有效对接,通过精准对接金融产品,实施三户联保,形成“熟人社会铁三角”;通过精准对接“熟人社会”示范效应,发挥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引导,克服“熟人社会”劣势,实现整村推进;通过精准对接特色产业,支持组建合作社,培育了“银行+合作社/致富能人+农户”模式;通过精准对接信用评级,严把“三关”,强化风险控制,实现贷款可持续。
(二)发挥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支撑功能
邮储银行半数以上的网点都分布在县级以下的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又是主要的贫困地区,因此,邮储银行在各大金融机构中作为金融扶贫的代表和典范,担负着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邮储银行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农村地区分布广泛,农村群众基础较广,在邮储银行长久的发展以来,一直秉承着“三农”原则,服务农民,惠及农民。在邮储银行发挥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中,主要明确贫困地区的重点致富带头人,在贷款人的选择上,发挥大额贷款的优势,选择贫困地区发展规模较大,发展历史较久的贷款人作为目标,推行鼓励性和优惠性贷款,在金融贷款的支持下,发展自身的产业优势,将相对富裕的农村经济主体打造为更加富裕的主体,先富帮后富,实现贫困地区整体脱贫。
(三)探索金融精准扶贫的减贫机制
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带来的是资本,有了资本的依托才能进行良性的经济发展,只要经济朝着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实现地区资源和财富的积累,只有贫困地区自身具备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金融精准减贫要求农村贫困地区不仅具备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支持,同样需要利用金融贷款资金实现自身的脱贫减贫,促进金融资本的循环运营,利用借贷资本盘活经济,促进贫困地区顺利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贫困地区的共赢。
(四)提升农户持续增收和发展的能力
贫困地区仅仅依托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支持,摆脱贫困也较为困难,尤其是贫困历史较为长久的地区,更是难上加难,这要求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发展支持,金融普惠落实到农户个人,提升贫困个人的持续增收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贫困地区个人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才会带动其他个人脱贫,实现贫困地区整体的摘帽。放开对贫困个人的贷款限制,但要保证机构内部的效益,控制贷款风险,可以对贷款对象进行实际考核,完善金融贷款考核体系,建档立卡,进行贫困户评级授信的实践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联合贫困村委和村支部,对贫困地区的贷款个人进行深入和摸底,建立个人的信用档案,并且档案的记载情况需要及时更新,实现信用的分级管理,更有利于今个融机构贷款服务对贷款人的识别。针对贷款信用等级的不同,对贷款额度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信用级别对应不同的贷款额度,不同的贷款时限,甚至是不同的贷款利率等等。实行的信用摸底排查工作,不仅有利于扶贫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还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贷款的积极性,在农民中树立了信用之上的原则,促进农民争做信用人的良好的风尚,更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打造更加幸福的新乡村,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总结
随着国家对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视,全社会的力量被广泛动员起来,积极地投身于扶贫扶贫的工作建设中去。而邮储银行在金融扶贫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贫困地区提供了资金支持,发展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有利于盘活贫困地区的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彻底摘掉贫困的 帽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刘文璞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冯丹.农村金融扶贫之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7.3,32-33.
[3]冯涓,邹帆.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民增收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2002-2006年地区面版数据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宄),2008,21:50-52.
[4]付連春.我国扶贫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J].财界.2016.10,68-8.
[5]胡绍雨,财政投资对我国农村反贫困影响效应分析[J].农村经济,2009.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