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强县”里读中国

2019-03-11 04:29李寅初
同舟共进 2019年2期
关键词:百强县百强昆山

李寅初

“百强县”意味着什么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来,一般认为凡是县域治理井井有条的时期,也大多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中,“郡县”的重要性并未消减,依然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直接抓经济、保民生,维稳定的第一线。今天的中国有2800多个“郡县”,如何评判其实力雄厚程度,颇具特色的“百强县”榜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窗口。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常会有各种智库、研究机构以县域经济为主题制作排行榜,民间习称为“百强县”榜。每年各大机构发布的“百强县”榜单也都会引来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一旦入选,会作为广而告之的喜讯,在宣传治地政绩、招商引资时不吝提及。

榜单的制作方各有不同,受认可的程度也不一。2018年底,《人民日报》刊登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是诸多榜单中受认可程度较高的一份。这份榜单的依据是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城国研智库等机构构建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系统工程。2018年已是其连续第14年发布。

2018年的“百强县”榜单维度多元,设立了百强区、千强镇、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多个分榜。分榜虽多,但最为人看重的无疑是“综合实力百强县”,其评价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城乡融合和政府效率五个维度。在大众心目中,这一榜相当于“十项全能”,其它只是“单科竞赛”。

2018年的“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最大的赢家是江苏。百强之中,江苏以23席独占鳌头,山东和浙江各占15席和14席。论数量,苏鲁浙三家共分天下一半的格局已持续多年。江苏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包揽了前四名。再加上太仓、宜兴,前十强之中,来自江苏的“郡县”占据了6席之多。其中,昆山已连续14年居于榜首。

“百强”的分布,如果以区域而论,长三角的苏浙皖无疑是表现最亮眼的经济带,远超京津冀等区域。仔细观察榜单,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位居四强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再加上排名第7的太仓,在行政隶属上同属苏州。在当地民众口中,它们有“四大金刚”之称。其实,除了苏州外,无锡、常州下辖的县市也纷纷入选,表现也是多年如一日的抢眼。

许多人看完“百强县”榜单,大感意外的是:在GDP老大位置上坐了近30年的廣东,竟只有肇庆市下属的县级市四会市入围,且排名89。再翻阅前几年的“百强县”榜,广东上榜“郡县”也是寥寥无几。这似乎与经济第一强省的实力有些不匹配。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经过多年大力推行“撤县设区”后,大部分经济强县早已升级为市辖区或地级市,这直接导致了行政区划分上的“无县”状态。中山、东莞,就是由“郡县”的级别升格为地级市的,所以不再进入“百强县”榜单的评选范围。以广州和深圳而论,两地GDP差不多占了整个广东的一半,其它指标也大多领先全省,但在两地的行政区划里,目前也只有区,而没有“郡县”。

事实上,在同期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广东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百强县”大户江苏。排名“百强区”之首的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位居次席者是佛山市南海区,前十强还有广州市黄埔区、番禺区,十强居其四。上榜的顺德、南海、中山和东莞,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县一级行政区,有“广东四小虎”之誉。今时则已或成区,或成地级市。浙江的情况也差不多,假若体制未变,两地都会有更多上榜“百强县”者。

于此而言,广东依然可称天下之眼。

“百强”强在哪

已经连续第14年雄踞“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到底有多强?可以将其GDP与其它省市乃至国家做一个简单的对比。2017年昆山GDP高达3500多亿。同期,山西省会太原是3380多亿,贵州省会贵阳是3500多亿,宁夏是3450多亿。如果看世界各国的GDP排名,昆山的体量相当于排名第79位的坦桑尼亚,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屈居亚军的江阴呢?仅举一例。该县最大的纳税大户是一家门店超过6000家,遍及中国的服装企业海澜之家。从其官网介绍可知,2017年海澜之家利税高达80亿,在江阴总部雇佣的员工就超过2万名。从上市公司数量看,江阴目前已有40多家上市公司。江苏媒体对于江阴的成就有这样一段高度凝练的话: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毫不夸张地说,县级市的昆山在经济体量上可以匹敌省会城市甚至一省一国,这个成绩不可不说是亮眼。而另一个县级市江阴在企业品牌影响力上,也可让其它许多求一上市公司而不得的“郡县”羡慕不已。

其实,如果分析历年的“百强县”榜单就可以看出,“百强县”内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超过八成,远多于央企和地方国企。虽然在本次榜单上,山东也是上榜大省,有15席之多,但上榜的山东“郡县”经济总量虽然不小,若论产业结构、研发、投资潜力,则逊于江苏、浙江、广东。

江浙粤的活力在哪里?在民营经济。事实上,从整个中国看,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出了令人击节赞赏的“56789”——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换言之,诸多“百强”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关于它们的未来,最大的信息与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所言: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百强”中的差异

“百强”单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亦比较明显。

首先,从全国看,“百强县”呈现的分布格局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论综合实力,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的“百强县”占比超过一半,内蒙、宁夏、山西、四川、云南、广西等中西部省市只有一县上榜,西藏、黑龙江、甘肃则无一上榜。而在其它的分榜上,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指标上,东部也是全面领先,部分指标甚至呈现出碾压态势。

事实上,在近些年各大关于“百强县”的评选中,虽有些许县市排名不同,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大格局并无根本性变化。若论“百强区”“千强镇”等榜单的分布格局,大势也依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分布格局仍将持续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基本国情,更是考量今后发展路途的出发点之一。

其次,在一省之内看,即使是“百强县”的大赢家江苏,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也依然存在。江苏有苏南、苏北之分。一江之隔,在经济、基建、教育、医疗、文化上呈现出很多差异。在江苏本地的各大互联网论坛上,苏南苏北之间的竞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次江苏入选“百强”的县市、区,来自苏南的远超苏北。

这种南北差异不仅在江苏,在广东也存在。广东下辖21个地级市,大致可以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個区域。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都在珠三角。面积不到广东三分之一的珠三角集中了全省过半的常住人口和八成的经济总量,以人均GDP来算,粤东、粤西、粤北大约只有广东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2017年广东各地的GDP,深圳以22438亿元高居榜首,广州以21503亿元居第二,佛山以9550亿元居第三。排名最后的河源、汕尾、云浮,GDP分别只有952亿、855亿、840亿。三市相加才能超过深圳。这三个地级市的GDP与位居贵州GDP最后三名的地级市安顺、铜仁、黔东南州相近。论人均GDP,深圳和梅州差距之大,令人吃惊。2017年,深圳的人均GDP排名全省第一,18万多元。梅州则只有2.6万多元,两者相差7倍。2017年,广东省扶贫办曾公布过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名单,其中梅州市就占了349个。韶关、清远和河源也都超过250个。

总体看,广东全省一体化发展格局仍然任重道远。2017年年初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即指出:“区域发展不协调,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仍然是广东突出的矛盾。粤东西北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等方面与珠三角都存在很大差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珠三角的一半。” 这自然意味着怎样让先富的珠三角带动暂时落后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区域,仍将是广东需长期着力之处。

截至2017年底,广义范围上,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的中小城市共有2811个,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中国八成以上。于年轻人而言,从“百强”里看中国,越读懂一些,就越能触摸到中国经济的基本盘。百强”榜单或许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必盲目趋于大城市,也不必一心迷恋大国企,经济发达、活力十足的“百强”们,亦可以列入落脚的备选名单。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百强县百强昆山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百强县榜中的发展“密码”
中国百强报刊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百强报刊
百强榜单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2014年中国百强县市排行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