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玉臣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着许多具有启迪意义的主题图,其赋予了很多具有想象力教育因素,预发挥其功能,在教学中需要:读懂教材,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读懂学生,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材;主题图;策略
在教材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故事的情景图无处不在,图画内容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而这些主题图能否发挥优势,还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活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读懂教材,挖掘主题图的内涵
主题图的内容大多以鲜艳的画面配合简洁的文字出现,如一年级“认位置”的主题图是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场景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主题图是实验演示石子占据空间,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体验和感悟数学。其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要走近它,再走近它,正确全面的诠释主题图,并能够从中理解主题图的数学学习目标。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是运用的基点。
二、读懂学生,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小学生生性好动、自制力差,上课的铃声虽然将他们带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并不是每个小学生都能立即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主题图多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尽快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也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前提。
1.老师展示要呈现动态效果。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的课堂里不仅仅只依靠黑板来教学,而新加入的多媒体就是老师动态展示主题图的一个好帮手。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对1分=60秒的概念并不熟悉,对于表针的运动规律更是一知半解。书中给出了春晚倒计时的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平时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秒针与分针运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2.学生参与更要动起来。
除了教师动态展示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例如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节时,书中给出了一个三人握手的主题图,让学生单纯思考看图可能不能想到怎样搭配,这时老师可以假设一个场景,事情发生在自己班里,将同学分成小组,让学生互动表演一下,之后小组上台发言演示结果,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演示时其他小组可以思考和改进,这样既活跃了大家的思维,调动了积极性,又学到了知识,领悟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让主题图适时呈现。
讲授知识时,主题图的适时呈现很重要,不同种类的主题图有着不同的作用,在课前呈现起导入引入的作用,课中的主题图有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揭示原理的作用,而最后呈现主题图起到了总结知识,课后练习及探索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理解主题图正确涵义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合理安排。
4.让主题图符合实际。
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图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对图片中信息的提取,有些主题图创设的场景则是学生较少接触或是没经历过的,对知识的引入帮助较少,教学中可以将主题图适度改编,使其更符合实际,才更有利于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2、5、3的倍数特征》一节中,在讨论2的倍数特时书中用一个进电影院的图片引入,图中孩子们根据电影票的单双号进入电影院,而农村的孩子有好多都没进过电影院,所以老师可以换个例子导入,例如五年级上册学过的身份证,身份证的号码倒数第二位表示性别,这时可以提问学生,女性是单数还是双数,男性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样既引入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三、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主题图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猜测哪个大,再利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放手让学生通过剪、拼、移、转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个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与创新,学会了探究。
主题图作为知识的重要信息载体,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不仅包含了数学知识,还渗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相信,有了我们老师的潜心解讀,有了我们老师的精彩呈现,主题图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真正有效的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让“主题图”更好的为教学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