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素养.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与认知.因此,教师要把数学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析问题,让其感受到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拥有较强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空间观念;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想象、推理的能力,对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变化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既不能够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又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与缜密的逻輯思维.教师要依据学生切实的学习进度与需求,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推理的过程中,领会空间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只关注特殊情形
教师没有深入把握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空间观念,只强调空间图形的特殊情形.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材中只强调把圆柱沿着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强调这种情况,那么学生往往只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从而限制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片面,趋向关注结论
教学过程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过程,重在关注空间图形知识的结论.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实物来培养空间观念.但是此类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空间图形知识,导致学生数学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培养学生优秀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一)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案例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并且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圆柱的用料问题来讲解,并且让学生自己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去动手操作,探究出做圆柱需要大多面积的纸板,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引导学生找到几何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知识点较多的学科,但是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归纳知识,引导学生找到几何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同时,对旧知识点展开巩固与记忆.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候,教师通过板书把图形之间的知识网络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立体图形之间紧密的联系,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表示为: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只有认识到所学几何图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入的认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体验、感知空间
学生仅仅是依靠学习理论知识无法培养良好的空间观念,只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想象中才能够在脑海中对各种物体的关系、大小、位置、形状有较深的记忆,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体验、感知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在课余时间,教师提供给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教学情境.例如,设定数学图片欣赏区、实物和模型展示、操作区等,学生针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展开巩固与记忆,对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再次探究发现;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游戏、观察等开放性活动中培养优秀的空间观念.
(四)鼓励学生多加思考
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之中才能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与记忆,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去思考、分析,培养学生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应对难度不断拓宽的数学知识面.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电冰箱、粉笔盒、纸巾盒等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图形无时无刻都存在于生活中,让学生体会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教师起到一个正确的指导作用,学生自然地感受图形的特征,从而加深对图形的记忆,加深了对空间图形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6):103-104.
[2]杨磊.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2):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