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这里是你家

2019-03-10 19:33刘慎元
林业与生态 2019年1期
关键词:沙鸭常德候鸟

刘慎元

中国红的嘴巴,一头飘逸的头发,亮翅露出两道杠,号称“会飞的中队长”,两胁如祥云般的鳞状斑纹,且以“中华”命名,是国之象征。

中华秋沙鸭,颜值与气质爆棚,是爱鸟界人士苦苦追寻的候鸟明星。

这种被称为“国鸭”的候鸟,与湖南常德的交情日益深厚。2007年,常德首次记录到中华秋沙鸭,此后,每年秋冬时节,从俄罗斯、中国东北等地拖儿带女举家迁飞常德越冬的中华秋沙鸭越来越多,常年记录到的种群数量已有150余只。

有梦里水乡之称的常德,全市行政区内10%以上的面积为湿地覆盖,湿地保护率超过 70%,常德由此成为中华秋沙鸭等诸多候鸟钟爱的越冬栖息地。

2018年10月,因湿地资源丰富且保护良好,常德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2018年12月7日,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英国的专家学者和湿地保护工作者云集常德,在这里举办中华秋沙鸭保护国际研讨会。

栖息环境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中华秋沙鸭生活得还好吗?国际社会怎样协调行动携手保护?与会人士对这种美丽候鸟的生存状况可谓牵肠挂肚,充满了怜惜与爱意。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在研讨会上动情地说:“中华秋沙鸭机警、灵秀、优雅,充满大爱。任何时候,中华秋沙鸭家庭成员总是形影不离、彼此照顾,这种情景的确让人感动,值得我们人类尊敬,更唤起了我们的保护责任。”

中华秋沙鸭是东亚特有种,为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受到全球许多鸟类学者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

中华秋沙鸭对水域环境非常挑剔,喜欢在清洁的河流、宽阔的河道栖息觅食,是健康湿地的指示物种。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无疑将惠及整个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然而,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由于栖息地不断丧失,湿地环境质量下降,中华秋沙鸭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中华秋沙鸭85%在俄罗斯繁殖,10%在中国,5%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中部、南部等地越冬的种群达90%,其余10%在朝鲜半岛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越冬。

专家介绍,目前,中华秋沙鸭在繁殖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巢洞干扰、狩猎、捕鱼及河道航运,而水电站大坝阻隔、采石挖砂、工业生活污染和非法捕鱼则是它们在越冬地生存的主要胁迫因素。

雷光春说,据国际学界估计,目前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只有5000到10000只,在中国看到的中华秋沙鸭也就1000多只。中国著名观鸟组织朱雀会近年来协调组织的越冬种群调查显示,2014年在中国发现了400多只中华秋沙鸭,2015年发现了700多只,2016年发现了1000多只。这个数字与国际学界的种群估计差别很大,真实种群究竟有多少?它们还分布在哪些地方?尤其是大面积的栖息地、河流被大坝阻隔,栖息環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目前我们仍然不清楚。它们在生物学、生态学上也还存在很多待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对于迁徙物种,只有覆盖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的保护,才是真正的大保护。这需要整个迁飞区的通力合作与协同行动。

雷光春建议,政府、保护部门和媒体要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中华秋沙鸭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保护意识,发出一致声音;同时,东北亚各国要携手行动,构建全迁徙路线上的中华秋沙鸭全球保护行动计划网络。

作为健康湿地的指示物种,中华秋沙鸭光顾哪儿,说明哪儿的湿地保护就好。这让常德市副市长龚德汉颇引以为傲,他说,从2007年常德首次记录到中华秋沙鸭,到现在每年150余只中华秋沙鸭来常德栖息越冬,这是对常德市生态保护无言的肯定、无比的馈赠。

龚德汉发出诚意邀约:欢迎中华秋沙鸭来常德越冬,欢迎更多的候鸟把常德当家。

猜你喜欢
沙鸭常德候鸟
“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连续16年现身江西龙虎山
水质检测员——中华秋沙鸭
《扶琴》
被冻住的秋沙鸭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中华秋沙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