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改善中日关系

2019-03-09 11:29刘晓磊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中日关系

【摘 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东亚邻国,两国关系复杂且多变。而基于中日两国的国家实力和地理位置,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中日两国地理位置不可改变,人文关系不可断绝,但两国关系却难以预测。中日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应以史为鉴,以两国人民福祉为重,谨慎戒躁,从长远计改善和处理好中日关系。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合作机制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用语之中,有一个似乎为隔海相望的中日两国所专用,这就是“一衣带水”:“衣带”之长,象征着中日交往历史之悠久;“衣带”之窄,象征着中日地理位置之接近。既然中日两国的关系如此之密切,那么双方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微妙深巨。中国在21世纪之后的快速崛起之势,不仅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深刻的改变了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同时也在政治安全领域对中日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中日两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历史、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纠纷、域外势力的居心叵测以及频频突发的领土主权争端使中日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复杂化,中日关系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已经进入了中日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日两国经济日益密切的高度依赖性、两千多年交流合作的历史经验和两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努力,谁又能断言中国崛起不会成为中日关系改善的助推器呢。那么,改善中日关系的起点在哪里?加强和深化中日关系又该如何进行?

1.勇于正视历史问题,打造中日合作的基础

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就像人鞋底的刺,时不时的会刺你一下,虽不致命,但如果不拔掉,你就会走起来不舒服。当然,人可以选择换一双鞋,但是国家却不能换邻国。所以,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一定要解决。这里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指日本方面以“拒绝承认对华侵略历史”为核心的态度问题,此问题解决的难点在日方。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之一,是二战的战败国。这本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由于日本民主改革的不彻底使日本不仅拒绝承认二战侵华的历史,更未能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行。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拒绝承认“慰安妇”等问题,都是日本拒不承认侵华历史的现实表现。对此,希望日本能早日勇敢地正视历史问题,给中国人民一个满意的交待。中国人民也要拿出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的胸襟气度,合理调整自己的民族情感,不要被居心叵测之徒所利用,为中日关系改善做出自己的努力。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一强一弱”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中日虽然有不幸的冲突战争期,但更有上千年的文化传播交流史;中日关系在1972年正式建交之后终于结束不正常的对抗状态,中日关系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进入了频繁的交流合作时期,这一时期表明,只要日本有真心悔过之意,中国方面有更大的胸襟和决心与日本开展合作交流。

被日本人誉为“天平之薨”的中国高僧鉴真曾称日本为“有缘之国”,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共识和友谊,日本奈良在二战中保存完善的唐招提寺和中国西安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诉说着中日交往的悠久历史。中日作为地缘相邻的东亚两国,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亚洲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日本应该在上个世纪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反省自我,为亚洲人民带去心灵上的的抚慰和经济发展的实惠,为亚洲稳定与和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另外,中日可以借鉴上世纪伟大的法德和解,尤其日本应该学习德国勇于承认罪恶历史的勇气,主动承担战争的责任,求得受害国的原谅。只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卸掉历史的“包袱”,日本才能真正走向政治大国。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如果日本继续不正视历史、承认历史,一意孤行、置中国人民情感于不顾以维护所谓的民族尊严的话。不仅使中日关系越来越远,日本终难得到亚洲人民的原谅和世界的尊重,日本也绝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地大国。

2.建立多层次的、稳定的双边合作交流机制

任何双边、多边国际关系的友好交流,都离不开政府稳定的合作协商机制和民众频繁的沟通交流。中日之间的“政冷”状态,除了历史问题的影响,两国政府之间缺失稳定的谈判协商制度、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方式以及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中日双边经济贸易额2010年已经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2014年中日贸易额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0%左右,中国持续多年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国内是这样,国家之间同样如此。中日经济联系如此紧密,政府之间却缺少稳定的谈判协商制度和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这对中日关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中日经济紧密联系的现实是推动中日关系前进发展的稳定动力,但中日关系的改善也需要上层建筑之间的沟通合作,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双动力。中日双边贸易额在2011年达到3461亿美元的顶峰之后,开始持续下降,至2015年下跌至2698亿美元,与2008年的中日贸易水平相等。期间虽然有中国对日贸易产品结构调整、日本在华生产企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同期钓鱼岛争端激化造成的中日两国人民对对方商品的抵制。所以,建立稳定的、多层次的双边合作交流制度和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是中日关系长期稳定的必要基础。

3.构建新型中日关系,为东亚的繁荣共同努力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一方面看,当前中日关系受钓鱼岛争端激化和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影响比之小泉政府时期处于更深的低谷,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中日关系改善的机遇期。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的崛起,也是东亚的崛起。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对外贸易额持续攀升、中国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中日经济结构之间极强的互补性、高度的依赖性、紧密的经济合作,再加上兩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中日合作的前景巨大。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理应担负起整合东亚政治经济、深化区域合作、建设繁荣东亚的历史使命。中日两国应抓住中国崛起的机遇,深化经济交流合作,拓宽中日合作领域,增加中日合作渠道,致力于建设新型中日关系,为东亚的繁荣共同努力。

4.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发展不动摇

古语云:厚积而薄发。中国近些年之所以能在经济领域一路高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光彩夺目,皆是此前中国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深谋远虑之功。曾几何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多少仁人志士报效国家的开始;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几代领导集体高屋建瓴的指引规划,终使“中国崛起”从梦想照进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和精神,继续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建设更强大的中国,因为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是决定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更强大,在中日关系发展中才有更大的影响力,有更多的手段去改善建设中日关系。

另外,我国经济能够长期维持一在个较为稳定的高速发展速度,除了稳健合理的上层政治经济制度,更多的是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而由此产生的便是经济社会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的经营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断突现,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客观来说,我们也要认识到发展的不足之处,深化改革,推进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市场和无限的发展潜力,使中国注定成为21世纪全球瞩目的焦点。而中国崛起作为国际社会的“大事件”,不仅会对复杂脆弱的中日关系产生影响,更会改变区域和世界的国际政治经格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天然地理格局、长期“政冷经热”现实状态、纠缠不清恩怨历史和两国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中日关系。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我们希望日本能勇敢地正式历史,早日实现国家正常化,认清世界发展的大势,不要盲目跟随某些国家搞遏制中国的阴谋,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共同创造亚洲新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晓磊(1990-),男,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政治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