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原是养生穴

2019-03-09 11:29肖长河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晋侯秦伯病位

肖长河

《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晋景公姬獳生病的故事。原文写道:“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83年,晋景公病了,原因是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人要向他复仇。晋景公被吓醒,从此一病不起。当时秦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叫“缓”。晋景公为了治好自己的病,便派人去请医缓。在等待医缓到来的时候,夜里晋景公又做了个梦。梦中有两个小孩,一个说:“我们怕是要完了,医缓要来给他治病了,医缓高明的医术一定会害死我们的。”另一个说:“别怕,我们可以逃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去,在那里医缓一定没办法的。”后来,医缓果真来到晋国,见过晋景公后,他无奈地表示晋景公的病已经非常严重:“您的病位在肓之上,膏之下。如果我用针灸的方法,攻邪不下。如果用汤药的方法,药效不达,不能再医治了。”

这便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出处。这个成语原本表示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后来引申为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那么,“膏肓”到底指的是哪儿呢7《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膏”,“肥也,人脂”;“肓”,“心下膈上”。然而,在中医权威著作《黄帝内经》中,没有“膏”和“肓”同时出现的地方。

中医针灸中,“膏肓”是一个穴位的名称。对于“膏肓穴”的最早阐述出自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书中这样描述:“膏肓穴,无所不治,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现在针灸学中,“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肺痨、盗汗、健忘等。在日常養生保健中,可以对膏肓穴进行艾灸。一般灸10~15分钟,皮肤温热微红为宜。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穴具有补益虚损、调养心肺的攻效。

猜你喜欢
晋侯秦伯病位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伤寒论》之病位研究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