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用户市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体系与互联网相互融合渗透正在产生一系列变化,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正式推出,标志着人类社会“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背景下,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增强,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传播渠道更加多向化,提升了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增强了传播时效[1]。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思维方式,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启蒙人们主体意识的催化剂,新媒介时代展现的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交融共生的状况。
在新媒介共融趋势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课程体系、内容与手段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暗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2],把握更深入的创意设计内涵和更广泛的展示语言表现形式,从而保证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良性发展。
1.传媒格局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最新科技成果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媒,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以双向或多向传播为基本理念,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及其应用相对于传统媒体(纸媒)而言,极大地适应与满足了新的社会转型期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并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媒体与单向传播方式的局面[3]。
新媒介视觉设计,由原本比较单一的几种媒介,发展到如今综合化、多元化的媒体时代,从媒体形式上可划分成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户外新媒体、新模式媒体。视觉语言也从“静态”延伸扩展到了“动态”,从平面走向了“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其设计风格、设计思维方式均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2.视觉传达设计目标设定
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和视觉符号对特定的信息进行传达,将其传达到某对象并对该对象产生影响。视觉符号指的是人的眼睛看到的一切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各类产品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等。丹麦科学家陶·诺瑞钱德(Tor Norretranders)在其著作《使用者的错觉》中写道:“如果可以计算出我们的视觉细胞、皮肤触点、舌头的味蕾等各个感觉器官中感受器的数量,我们就可以测算出通过感觉而获得的信息量……每秒,大脑要接收来自眼睛最少1000万比特、皮肤100万比特、耳朵10万比特,以及来自嗅觉器官的10万比特和味蕾的1000比特的信息,合计来看,每秒会有超过1100万比特的信息量从外界传递给我们的感觉机构。”由此可见,人接受信息的90.9%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些信息中的大多数由于并没有被人关注到而转瞬即逝,仅有一小部分的信息留在了意识中。如果人们学习与视觉相关的知识,通过陈列、展示及外观就可以控制人的错觉与期待,完成“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以达到准确传达的目的。
3.视觉化信息驱动世界
当下,信息传递的速度急剧加快,对一个话题而言,图像内容驱动世界的速度与文本内容驱动世界的速度相比,根本不处于一个数量级。通过使用图片表情类似的视觉信息,可以让那些仅用文字难以表达的细腻情感变得更直观、易于接受,使沟通更快速。摘选在“Slideshare”(http://www.sliaeshare.net)国外网站报道的一部分数据显示:
·发表带有图片的内容,与粉丝的相互交流的比例可提高39%。
·发表带有图片的内容,占交互率高内容的比例为93%。
·发表带有图片的内容,获得“赞”的比例可提高53%。
·发表带有图片的内容,获得评论数的比例可提高104%。
·发表带有图片的内容,链接的点击率(CTR)可提高84%。
虽然,以上数据会随着环境和基数等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带有图片的内容,远高于其他内容的反应率是不争的事实[4]。
1.新媒介共融趨势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
新媒介共融趋势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具有以下两点:第一,理性“视觉营销战略”+感性“视觉设计教育”,不断加强自我感知的能力。如果只是设计师从设计角度认为“好的设计”,就可能无法提高售价,扩大市场。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植入企业经营者经营理念、市场动态要素和设计技巧,清晰三者结合、共生制约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应用动态科学的评价机制。教育环境、条件以及市场标准是不断变化的,一味使用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会限制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发展。建立以“教学前教师设计、教学中学生主导、教学末业界验收”的流程评价机制,动态评估检验教学成效。
2.新媒介共融趋势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理论知识,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进行全面了解并熟练掌握,还要培养跨媒介信息传达设计能力,能够对各类媒体技术进行整合,提升自身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表现,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级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推荐,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实训,强化实践,丰富理论。学校与业界保持良好沟通与联系,教师深入企业,更新专业前沿知识,随时掌握行业、产业、专业的发展动态,便于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制定如下图(图1)所示:
1.优化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特征使得计算机成为了最广泛的设计制作工具。依托新媒体平台强大的表现力和功能性,遵循平面设计法则,利用不间断视觉媒体如动画、视频、电影等技术实现平面设计的动态化表现[5]。这种形式被称为动态图形设计(Motion Graphics)。动态化平面设计对设计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中引入视频设计、动画设计等其他动态类的设计课程,如模型类的3DMAX、合成类的AE、非线编类的Premiere、音频编辑类的Audition、UI界面设计等,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时下业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所需,不仅为实现动态化提供了制作保障,同时为达到人才培养定位及职业岗位需求提供了支持。
2.加强学科跨界的专业综合能力及设计思维教学
未来新媒介共融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平面作品需要动态的展示平台,全息投影、无外设交互、生物识别等技术都将完全颠覆现有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届时平面设计将不受限于二维空间,真正在三维空间中展开。鉴于视觉设计的视觉直观性,部分设计将重点放在了图形图像元素的组合拼接上,对于元素的选择、组合的方式,如果缺乏设计思维的指导,必然会导致其徒具动态形式,缺乏内涵。因此,在视觉传达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间关联,提高跨界整合知识的专业综合能力,完善引导设计思维创新教学,是相当有必要的。
3.建立分岗位职场仿真项目工作室
实践才是提升专业技能最快的方式。教师要实现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和理解,可通过实训项目进行操练。在具备一定综合能力的阶段,学生可通过选拔,进入分岗位职场仿真项目工作室。职场仿真项目工作室是依据企业不同岗位及能力要求所开设的不同实践场所。职场仿真项目工作室的建立,既能储备和补充优秀教师资源,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辅助,还可以为所有的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交流分享平台,促进生产、教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职场仿真项目工作室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活动来获取新知识和经验,然后再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和经验,学生必须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赛促学,精炼技能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比赛,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赛,同时收集一些含金量高的专业比赛资讯及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收集到的信息与教学模块内容设计串联,既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又能加强课堂活跃度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兴趣,还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精炼技能,促进学生不断努力进步。
在新媒介共融趋势下,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竞赛的主题、类别、要求及评价标准,均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参考性。对于学生的作品评价,专家评审团着眼于综合性以及全面性,不仅对作品进行艺术素养的评价,还会对作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评价,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不足以及优势。
5.注重学生的毕业设计思路创新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检验。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考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新媒介共融的趋势下,学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适应时代发展的作品。学生在進行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选择较为多元化的实验性课题,在进行设计时,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多方面的知识。学生还应该进行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6]。
综上所述,新媒介的产生促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新媒介共融的趋势下,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扩展,视觉传达设计与各科的交融性和交叉性也大幅增加。教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时,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设计与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传播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发展。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互联网革命与中国业态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5.
[2]聂森.视觉传达设计在数码时代的蜕变与革新[J].文教资料,2010(6):100-101.
[3]周志懿.大传媒时代[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57-58.
[4]宇治智子.视觉营销战略—用视觉的力量解决问题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7.
[5]车逸.新媒体时代动态化平面设计的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3.
[6]图雅.新媒介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变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6,(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