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科技管理政策的创新—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9-03-09 02:10管国锋刘碧云吕凤兰
山东化工 2019年3期
关键词:用人科技成果南京

殷 绚,周 峰,管国锋,刘碧云,吕凤兰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肯定了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部署和要求,为今后一段时期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发展新局面的情况下,高校的科技管理政策也应有所创新。

科技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其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发展规律决定。科技发展的高度决定了科技管理方法的变化;科技管理的社会属性由科研体制、社会生产经济关系等因素规定。科技管理的双重属性,说明管理创新既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科研体制适应经济发展。在科技管理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对高等学校等科研单位来说,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孵化的作用。

科技管理创新策略有两个方面:即管理者角度的创新途径和国家社会的创新方法[2]。管理者角度的创新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创新、服务创新、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国家社会的创新取决于科技宏观政策的开放性、地方科技管理的政策法规是否完善、科技资源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等。管理者角度的科技管理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科研人员保障机制[3]。高校科技管理政策的创新主要围绕科技政策激励、科研经费使用以及科研条件的保障、灵活用人制度等几方面开展。

1 高校科技政策分类

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按其制定主体可分:国务院及国家部委、省委及省厅局、地市(区域)、高校和机构制定的法规法律、决定、条例、规章制度等,不同制定主体出台的政策侧重点、权威性和紧迫性不同[4]。高校应根据所属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现状,制定适合高校自身创新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现状的科技政策。相应的科技政策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六类。

(1)科研管理办法:高校在国家和地方科技法规的框架内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政策基础和依据。

(2)科技人才办法:高校制定灵活的用人制度、激发人才的活力,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抓手。

(3)科技经费办法:经费的管理、合理使用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4)科研激励办法:高校在国家指导政策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的相关激励办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5)知识产权办法: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6)促进成果转化办法: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以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政策统计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科技政策方针,分别从创新方向、科技投入、研发扶持、协同创新规范及成果转化引导几方面制定相应科技政策规范,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科技政策立体体系。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科技创新,统筹优化配置科技要素,促进学校科技发展等方面起到较好推动支持作用(相关科技政策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工业大学现执行的科技管理政策的数量较多,达到20项,并且大部分结合国家及部委的政策变化,在近几年进行了修订。

表1 南京工业大学现执行科技政策发布年度统计[5]

从科技政策类别的角度分析如下(相关科技政策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南京工业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针对科技管理方面的政策基本涵盖了管理要素的六方面。其中,科技管理办法的政策数达到11项,说明南京工业大学在科技管理办法方面工作基础比较扎实。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有3项,说明该校比较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工作。但是其中针对科技人才方面的科研管理政策有所欠缺,目前正在酝酿相关科技人才政策,推动该校培养人才,灵活用人,吸引高层次人才。

表2 南京工业大学现执行科技政策要素统计

对南京工业大学科技管理政策的发布进行了历史变更对比分析(相关科技政策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该校在2012年以前就很重视科技激励、知识产权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都比较超前。2015年国家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以来,各部委发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该校在新形势下,也陆续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目前,该校在科技管理、科技经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文件数都有所增加。合计增加了5项科技管理政策文件。

表3 南京工业大学科技管理政策发布历史情况分析[6]

其中,科技管理办法增加的3项均为哲学社会科学类管理办法,说明南京工业大学科研管理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为哲学社会科学方向。推动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展,对于提高该校科研综合实力具有显著的意义。

另外增加了1项科技经费办法、1项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说明南京工业大学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紧跟国家政策,积极调整管理办法。一方面要保证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保障科技人员有序地推进科研创新活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力求做到国家利益、高校利益、科研人员利益一致性最大化。同时,该校近年来紧跟国家科技政策的变化,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及地方陆续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以来,解放思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 制约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瓶颈问题以及对策

3.1 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科技政策创新对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7]。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重视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的知识和手段,搭建管理平台,做好整合创新工作;还需要关注科技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增强管理工作的协调能力,积极解决创新中出现的新问题;最后,需要勤思考,善总结,提高科技管理水平。高校在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同时,也应将科研管理人员纳入到激励系统中。从制度上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进行鼓励,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3.2 创新高校用人机制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8]。目前我国高校用人机制中存在行政审批繁琐、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激励机制中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盛行、流动机制差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用人机制改革[9]。从地方高校来看,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是普遍问题,多数地方高校用人自主权有待落实和扩大,很多高校在编制内人员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仍需要主管部门审批,程序烦琐、时间周期长,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效率[10]。

对南京工业大学科技管理政策的数量、历史变迁、管理要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分析,可以看出,该校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缺乏专门的管理政策。由于高校编制、现行用人机制方面的限制,南京工业大学在推动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还没有制定合适的用人政策。

结合该校的科学研究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

(1)以学部为单位,设立科研管理员制度。科研管理员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外派,负责各学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以及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加强学部领导以及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活力的科研管理人员。

(2)对于科研经费到款达到一定条件的校级研究机构,学校可以给予二级科研编制名额或科研场地的支持。在校级科研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灵活用人,促进该校产学研合作以及成果转发工作的推进。校级科研机构必需具备基本的科研条件、一定的科研成果、一定的研究经费。在通过学校考核的条件下,予以发文成立。二级科研编制人员与工业大学签订合同,学校承担基本工资,校级科研机构承担相应的绩效工资。此类二级科研编制的名额三年一考核,随着相关校级科研机构的科研发展情况而定。相关科研政策如果出台,可以解决一批处于研究发展初期科研团队的用人问题。

3.3 落实自主创新管理政策

自主创新科技管理政策制定以后,政策如何有效落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家科技政策的改革导致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名目繁多,例如:自然科学处、社会科学处、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专利运营办公室等等。自主创新管理政策要落到实处,需要理清众多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权威的科研管理机构。

3.4 营造科技管理创新氛围

基于现有的创新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即把参与、民主、自由、平等、协商等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引入到科技创新治理中,摒弃传统的科技行政管理模式[11]。引入多元化的科研管理创新理念,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一是鼓励高校加入行业协会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高校的社会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引入社会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高校科技创新领域。三是引入科技中介服务,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良好资源,营造良好的科技管理创新氛围。

猜你喜欢
用人科技成果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