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平
摘要:随着国家快速进步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实际教学中开始更加重视创新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与更新教学方法,推进学生发展,满足小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将具体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好的平台,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变得非常重要。
一、创新课堂活动
小学生处在思维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让学生独立解决部分数学问题,始终存在不小的难度。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加强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教师通过使用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取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满足学生的创新需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展开合作学习,为学生充足的表现个性化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自由,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比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关于小学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能够为学生呈现出关于新知识的内容:某一个小镇上有四个果园,去年所生产的葡萄的数量是150吨、果园去年生产的桃子的数量是300吨。教师能够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问,在小组内部讨论问题解决方式。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非常大的思考空间。小组讨论的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利用小组合作与互动的方法转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变成一位创造者。
二、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只有学生勇敢质疑,冲破束缚才能够萌生创新的意识。尤其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思维并未被固定,具有非常强的跳跃性思维,在这个重要阶段,还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带着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提问、解决问题、探索问题、使用实验与小组讨论,不断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做好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和运用,进而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介绍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过程,防止学生对数学公式与定理死记硬背,而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公式定理进行实践,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联想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学生在看到家长做饭过程中,要切一块长方体的豆腐,学生想要知道这块豆腐的体积,应该如何展开计算呢?有的学生说能够把豆腐切成等体积大小块来计算;还有学生说将豆腐放入水中,按照水位变化来计算体积。虽然学生的想法会复杂化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学生们能够有不一样的想法,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积极展开探索。经过探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樹立起创新意识,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还可以带着学生通过实践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用课本之外的知识展开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思维能力,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想要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思维,就需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因此,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介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方面的知识点时,教师并未直接将什么是余数告诉学生,也并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除式会被整除,而是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数十根火柴棍。在课堂教学中,作者让学生拿出26火柴棍,用这些火柴棍摆出三角形,学生摆完之后发现只剩2根。教师又让学生摆正方形,摆完后发现也剩下两根。这样教师引入余数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余数即多出来的火柴棒。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有关余数的含义,培养出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帮助,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提高创新能力。这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创新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质疑、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