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摘 要:新时期,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汽车保有量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仅带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汽车售后市场的扩大,对于汽车服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此,本文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就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汽车服务专业人才。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098X(2019)10(c)-0213-02
进入21世纪,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使得汽车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之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此为背景,汽车服务产业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为了能够适应区域汽车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创建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借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汽车服务专业人才。
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汽车服务业以汽车专营店为主流经营模式,但是其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本科生所占比例不足5%,技术人员以初中级技工为主,高级技工占比约为13%,基本没有技师的存在,而且多数从业人员实际上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服务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很好地满足汽车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004年以后,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不少地方高校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而在2010年,教育部于天津召开的“卓越计划”启动会,要求高校与职业院校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良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逐步得到完善,并且开始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热门专业。不过从目前来看,在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依照自身的优势以及社会需求来对汽车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合理设定,也没有能够形成“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导致专业培养方向和学生就业指向相对模糊;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能够形成系统性的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仅仅是以原本的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基础,增加了部分专业课,如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同时缺乏科学依据;三是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味注重理论讲解但是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上单一落后的教材、陈旧老化的设备,实践教学的展开难度较大。不少院校还存在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实习难度大、形式化严重的情况,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可以看作是工学与管理学相互交叉结合后的产物,与很多专业学科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高校在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时,对于学科的定位是培养能够从事汽车服务,具备相应工程知识、服务知识和贸易知识的“工程型人才”,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换言之,要求学生通过对汽车服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学习,能够掌握车辆工程、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工程素养,能够从事汽车服务工程相关的各种工作。
2.2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确保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所在,而课程体系的结构会受到相关课程要素及其彼此关系的影响,不同的构建原则会带来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又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基于此,高校在进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行业发展需求,对现代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大实践教学的占比,为学生留出相应的课外自主学习实践,同时也应该做好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训。具体来讲,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在四个平台课程,一是通识教育平台,学分和学时分别为41.5和760,其中必修课的学分为33.5,占比18.5%,选修课学分为8.0,占比4.0%;二是学科教育平台,学分和学时分别为40.5和704,必修课占据了全部学分;三是专业教育平台,学分和学时分别为53.5和864,其中必修课的学分为33.5,占比18.5%,选修课学分为20.0,占比10.0%;四是拓展教育平台,学分和学时分别为6和96,主要体现为选修课的形式。
2.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高校与企业以及行业之间的联系,做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立足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照认知-单项技能-模拟仿真-顶岗实习四个阶段来对实习实训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从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应该在教学体系中融入实验、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性科技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等多个模块。考虑不同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特点,高校应该将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在四年的大学教学中,大一和大二学生本身尚处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期,实践活动更多地属于感性实践,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起相应的专业观念,对其专业兴趣进行培养,在开展测绘实习、认识实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汽车俱乐部进行养护实习;大三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知识,经过感性实践后,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课程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融合,也可以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来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开始进入到理性实践阶段;大四作为本科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校,作为实践活动的最终阶段,学生的实习同样属于理性实践。
2.4 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强调以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强调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构建起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来讲,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时期,课程内容和知识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教学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强调高校、企业和社会的三方联合评价,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了学校教师、企业代表、小组成员以及学生本人;二是評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推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彼此结合的考核制度,推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笔试、项目测评、竞赛、调研报告、实践操作等;三是评价环境的多维化。在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广泛参与其中,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在课堂上完成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欧化课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相应的评价也应该同时进行,实习实训活动应该由校外机构进行评价,如果是职业技能竞赛,则需要在竞赛现场进行评价。
2.5 注重职业道德培训
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对于学生职业推理能力和调解能力的培养,因为归根到底,汽车服务的本质依然是服务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应该将客户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来满足客户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承压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或者客户的不合理要求时,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开展沟通调解;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必须认识到,汽车服务业与一般的服务行业不同,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因为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其安全性会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在进行汽车销售和汽车保养维修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必须能够为汽车的质量负责,避免出现玩忽职守的情况。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汽车服务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院校构建起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缓解汽车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推动汽车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成才之路,2018(25):42.
[2] 胥小丽,曾媛.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化工,2018(4):136-137.
[3] 马其华,闫业翠,任洪娟,等.基于应用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8(8):25-28.
[4] 牛艳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6):14-15.
[5] 吴明明.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18(10):154-156.
[6] 杨志发,李世武,金立生,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J].大学教育,2018(2):133-135.
[7] 许凌,张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17(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