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军
摘 要: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大小,关系着我国未来人才身体素质的高低,也关系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对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进行研究,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的研究对右江区的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做出分析,对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师 能力结构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127-02
1 右江区内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现状调查
调查发现右江区内中学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显示:经常进行教育的占43%,较为经常进行的占57%。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要做到“育体”先“育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一些品德教育,通过训练、竞赛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学生身体发育规律,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右江区内中学体育教师对学生以身示范很好的占45%,较好的占55%。教师技能的体现对学生课堂有着很大的直观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在教育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之前,教师自己一定也要做到言行一致,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技能示范是体育教师所保持的基本要求。
2 右江区市内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是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专研成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科学合理和较科学合理的占38%;较科学合理的占到了62%。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的教师占了68.06%。课堂教学的组织占88.33%,说明右江区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体育课课堂环境、场地器材及内容的特点,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3 右江区市内中学体育教师训练能力现状调查
制定训练计划很科学合理的占44%,较科学合理占56%。说明右江区的体育人才培养还是比较合理也比较科学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只有运用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右江区内的中学体育教师在训练方面较重视训练的管理与组织。体育训练的组织与管理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必要途径。因为,体育训练是扩大体育教育空间的有效途径。
4 右江区市内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體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传播者,体育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许多教学经验,把积累的经验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我国体育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和科研能力,把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训练研究论文等能力。科研对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调查发现,右江区内中学体育教师在最近5年里经常撰写论文的仅占8%,较为经常的占24%,不经常写的占36%,很少写的占23%,不写的占9%。说明右江区中学体育教师不够重视教学科研科研,科研能力较低。
5 环境影响右江区内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现状调查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影响着学校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调查数据显示右江区内中学学校体育器材很充足和较充足的占53%,而较缺乏和缺乏的占47%;学校场地设备很充足和较充足的占48%,而较缺乏和缺乏的占52%。说明百色市右江区内中学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学校场地设备较为短缺,课堂教学和日常锻炼对场地、器材的需求相对缺乏,这样想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运动技能和培养良好的体育心理素质也就变成了纸上谈兵了。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百色市右江区市内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体育改革中男女分开上课,区别对待的原则。
(2)中级教师职称占多数,高级教师占少数。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总体较高,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器材、场地设备都较为缺少。
(3)体育教师在因材施教、品德教育及以身示教等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
6.2 建议
(1)在体育教师招聘方面,尽可能缩小男女体育教师录用的比例。
(2)加强右江区内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是提高右江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措施。
(3)学校应加强体育场地的修建和适当添加体育器材,缩小班级规模,增加教师关照度,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4)体育教师要面向现代化,不断自我更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做到因材施教、品德教育及以身示教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冯红新.关于我国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现状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9-91.
[2] 段宝斌,刘猛.对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J].文教资料,2006(19):163-164.
[3] 冯红新.关于我国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现状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9-91.
[4] 陈维科.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能力结构及其培养[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89-91.
[5] 陶坚.浅析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7):13-15.
[6] 沈会武.试论21世纪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57.
[7] 杨慧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及其提高对策[J].考试周刊,2011(78):142-143.
[8] 陈志杰,李子杰.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100-101.
[9] 赵权,刘宇晶.现代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研究[J].教书育人,2006(26):39-40.
[10]肖玉红,郑贺,金瑞静.新时期体育教师能力结构体系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95-96.
[11]陈剑锋,陈波,周学兵.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80-82.
[12]徐清泉.对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