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莉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为了进一步掌握大学生对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给“高校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课题提供实证研究资料,课题研究组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受访人数共计527人、获得有效调查样本527份,其中:男219人、女308人,大一41人、大二270人、大三215人、大四1人,来自工商管理学院12人、国际商务学院257人、会计金融学院9人、旅游管理学院12人、艺术设计学院62人、汽车技术学院127人、物联网技术学院15人、机电技术学院31人、其他院校在校生2人。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现状分析
1.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7.5%,规模达7.53亿。
新媒体具有的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特点,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了受访者对新媒体的广泛利用上。在回答“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主要包括‘科技博客、‘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您对新媒体的了解有多少呢?”的问题时,回答经常使用的有66人,占12.5%,表示会使用的有370人,占70.2%,不经常使用的有71人,占比为13.5%,而很少使用只有20人,只占3.8%。这说明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得到普遍而广泛地运用,而且运用频率较高的大学生,占比达到了82.7%。与此同时,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强度也较大,大学生们“平时一天使用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浏览网页大概花多长时间?”答案是266人每天使用2个小时—3个小时,占50.5%,大于4小时的也高达183人,占34.7%,能够控制在不足1小时的只有78人,只占14.8%。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证明,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2.新媒体正在深度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在新媒体得到普遍性的运用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有多少呢”?选择“我不需要它”,能够与新媒体保持距离的只有13人,只占微乎其微的2.5%的比例,而有176人,感到“很依赖,没有它就没有安全感”,占到了33.4%。可以发现,我们身边的大学生10个人中有10个人使用新媒体,其中还有3、4个人已经完全依赖新媒体学习生活!当然,也还有338人表示新媒体平台“只是生活工具,可有可无”,对新媒体持有工具化的理性,占到了64.1%,处于主流地位,说明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非一般的“网瘾患者”、“低头族”,大多数能够理性使用新媒体作为学习生活的工具。
那大学生们因何如此广泛使用新媒体呢?有397人“認为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浏览我感兴趣的网页和获取信息”,有335人认为是用于“学习”,说明大学生对学业的看重以及新媒体被正确利用在了学习上。另有279人认为通过新媒体可以用来培养人际关系,354人认为如此广泛利用新媒体是因“工作、生活需要”,当然这一需要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了284认可的“因生活无聊而消磨时间”。由此看来,新媒体抑或是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工具,抑或作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伴侣,正在深度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回答“新媒体给您带来的生活中最大的便利是什么?”时,也呈现相近结果:认为新媒体“为学习提供便利”的182人,占34.5%,认为可以由此“了解社会的动态”的有241人,占45.7%,认为是“提供了消遣的工具”有104人,占19.8%。其中,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了莫大帮助,“认为新媒体在人际交往方面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交流的互动性更强,增强交往中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的有242人,占79.7%,认为“方便快捷,打破时空阻隔”、“可以拓展自己的交友范围”的分别有139、107人,而选择“自由,发表意见时顾虑较少”也有39人。可以说,正因为新媒体能够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须臾不可分离的“伴侣”。
那么,哪些新媒体平台工具对大学生们“影响最大?”这次调查用数据和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移动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的影响力最大,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次之,数字新媒体如数字电视、mp4居后,各自获得的“赞成票”分别为357票(人)、161票(人)、9票(人)。这为我们如何选择新媒体平台来进行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分析
1.新媒体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新媒体具有的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特点,同时又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深度利用,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于创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少、覆盖面小等瓶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其突出的积极作用。527名受访大学生在回答“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对于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没有明显的影响?”时,就有381人选择“有影响但是不大”,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占72.3%,而认为“很少影响”的有116人、认为“没有影响”只有30人。
调查还发现,各个类型的新媒体平台都“对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帮助”,都能够用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受访大学生对主流平台给出了充分的认可,有312人认为“人民日报等传播主流文化的微信微博”发挥了积极作用,占59.2%。至于其他新媒体平台,也可用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如262大学生认为“手机新闻客户端里的弘扬主旋律的新闻报道”,252名大学生认为“电视电脑上的公益广告”也颇具教育作用,另有222名学生认为“朋友圈、QQ空间里的那些网络热词”,也具有价值观层面的导向作用。
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有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527名受访大学生中也有437人认为是“利大于弊”,只有90名受访者认为是“弊大于利”。
(三)学校现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分析
学校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平台,如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开展了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样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在回答“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或微博你会经常浏览吗?”的问题时,有385名受访学生答道:“会,我会通过学校官微了解学校最近发生的事情”,占73%,有142人“不会,看学校官微不如看QQ空间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占27%,说明学校现有平台的利用率还有提升的空间,导向作用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而开拓其他新媒体平台,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二、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次问卷调查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主观题,“请您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您觉得作为学校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受访大学生们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提出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言。
基于调查掌握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学校现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结合受访者对于“学校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给出的建议意见,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有三:
(一)把握新媒体教育规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构建
根据心理学上的认知学习理论,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就是要促进这四个阶段的认同。促进认知认同,就是让大学生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促进情感认同,是指发挥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师者风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从内心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理性认同,是指通过教育促进大学生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进行价值评价、选择;促进行为认同,是指引导、激励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效促进四个认同,就不能在单纯依靠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传统方式来实现外源性的塑造,而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内生性的建构,以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点的新媒体为手段、为平台,恰恰具有这方面的极大优势。在调查中,有一名受访者给出的建议最具代表性:“利用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总共有491名受访者也都提出了类似“必须认真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细心观察新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化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的建议,这都为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学校要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充分“促进新媒体在学校的使用”,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构建,帮助在校大学生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构建新媒体平台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单一发声转化为多方合奏
1.强化现有平台即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关注和认可,有385名受访学生“会通过学校官微了解学校最近发生的事情”。还有167名受访学生提出要“多利用公众号”,通过“学校官微”进行“微信宣传”,有34名受访者提议要加强“官网宣传,组织相关活动”,扩大现有平台影响力。因此,学校可考虑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上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栏目或者原计划地投放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强化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2.强化对各学院、系、年级、班级QQ 群、微信群、BBS、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管理。通过这些即时性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及时答疑解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快速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调查中,就有275人主张要“让同学在平台上多交流 ,让老师也参与进来进行互动”。
(三)创新新媒体表达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生硬高冷转化为春风化雨
创新表达形式。在调查中,有178人认为“学校相关新媒体应多增加党政、时政版块,用当下热词或表情包来引导学生”,这说明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也要“跟上”新时代学生思想动态特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比如,要尽量避免此前纯文字的宣传形式,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发布形式,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感兴趣的内容和喜闻乐的形式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还可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发挥正面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名受访者就提出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团体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如漫画、动画、游戏、微电影等,既丰富了新媒体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制作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可谓一举三得”。当然,也可建立“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名家名课向所有大学生开放,使更多的大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实践当中。
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题编号:SYKJ16D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