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寰
摘要:新课改为高中理科的学习提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学习策略的完善是新课改实施的重要路径,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单就目前高中理科学习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极大第影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因此,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综合素质等各角度,全方位地推动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理科 学习策略
新课改是当前我国教育尤为重要的任务,它对高中理科的教与学都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我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全面健康地成长。作为高中生,我们的学习负担是非常沉重的,高考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也影响了我们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要主动探究理科学习策略,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新课改对学习策略的推动作用
新课改是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理科又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部分,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新课改还是高中生学习方向的指导性策略,它包含了对课程理念、内容、目标、学习等方面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高中生学习策略的完善与改革;其次,高中理科的学习策略是推动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是指导我们学生学习能力、品德思想、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方针,而新课改的理念也为理科学习策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方针。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理科学习策略
(一)明确理科学习目标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素质提升、情感品质、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理科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把握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的训练。就物理学科而言,大多数同学认为高中物理学习难度太大,不知道怎么学,或者是努力了却看不到成效,因此而放弃。我个人认为,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我们在学习物理时,要把握好物理概念、定律的产生过程,重视实验操作,就能够把握基础知识,进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关于概念、定律的学习,我们要重视实验的过程,每一个概念和定律的产生都是经过无数次实验进行验证的,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够强化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维能力。
(二)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课堂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在课堂上,我们的参与面越广,有效性越高,学习效率就越好,因此,上课时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当然,我所说的课堂参与并不是单纯的教师提出问题,所有的学生一窝蜂地去抢答,课堂乱哄哄,却没有成效。教师提出问题后,我们要针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发表具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其次,对于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先学会自主探究,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经过探究后仍然存在问题,再向他人请教,这样在请教与思考中,会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自主创造思维环境,进行思维模式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自主创造思维环境,进行思维模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时,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生活中经典的数学案例,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学习统计类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搜集生活中关于统计的例子,这样我们的学习过程就会感觉有趣而充实,不再是枯燥、灰暗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创造一定的思维环境,进行思维模式的学习,面对问题时,多留出一些时间用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加强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加自主地去思考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四)研究理科发展史
每个课程都有其发展的历史,理科学史是这些课程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涵盖了其概念、定义、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包含了许多人文历史故事,更囊括了学科实验的操作过程。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在理科学习中,研究各个学科的发展史,了解所学科目的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科每一门课程的学科特点。研究理科的发展史,需要我们重视历史资料,要从学科的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科发展史在学习中发挥真正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理科发展史的学习中,可以加深我们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发展中能够找到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吸取前人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得到启发。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理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主动尝试与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断推动学习策略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艳美.新课改下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59-60.
[2]袁顺东.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24中学 二年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