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典共和主义视角的学校教育

2019-03-08 02:55陈维莲
祖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公民教育

摘要:学校建设越来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在教育的内涵扩充和外延拓展的矛盾中,当下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教育应该是能让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是成为合格公民,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培养合格公民,使个体理性走进公共理性。而这,都需要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归与发展。

关键词:教育 学校教育 古典共和主义 公民

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大范围地建构,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大规模培养。大楼、大师、大学,似乎都在进步,都在突出表现为教育内涵的扩充。

但稍有逻辑学常识的人都能够意识到,教育内涵的扩充过程,恰恰是教育外延的萎缩过程。毫不客气地说,当今教育所培养的精英,正逐渐演变成为钱理群先生提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学校教育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考试成绩的弊病就逐渐形成,因此所谓学校教育专业化与狭隘化的困境矛盾凸显。

在教育外延狭隘化的过程中,诸多有识之士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如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观点,“终身教育所意味的,概括而言,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又如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即便如此,当今社会展现给民众的教育行为又如何?义务教育无法保证公平,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脱节,陈旧模式导致学生走向封闭的自我。这是学校教育亟待改变的局限,学校的存在应该是促进社会的发展。由是,学校应该将培养合格社会公民作为自己的立校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的提法是教育领域内的自我反思过程,其教育思想反映出社会背景下公民培育的内在机理,即通过合理的教育行为来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基本政治素养,尤其是内涵古典共和主义素养的社会公民。古典共和主义从政治概念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古典共和主义较为明确的创始时期可追溯到苏格拉底,雅典城邦时代赋予古典共和主义以具体内涵,其历史高度让今天的民众仰面而视。共和主义从历史来看可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三阶段,矫枉过正,在人人为私利而奔走,人人视公利为无物的时代,教育有必要追求古典共和主义的复归,寻求价值层面的超越,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水平的提高。

简而言之,实现学校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行古典共和主义熏陶,以此为背景促进良善的教育与政治。

古典共和主义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公民必定是政治生活中的个体,在言说与行动中找寻公民自我的本真。古典共和主义美德是公共美德,强调为社会利益而牺牲私欲和利益,同共同体主义概念存在诸多共性,反对个人主义。然而当今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却同古典共和主义思想的内涵迥异。学校中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在学业方面不良竞争,心理闭塞,交流减少就是其中明证。由此阐发至其他方面,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将几乎全部的教育工作交由学校,形成重学校、轻家庭、轻社会的情况,许多学生成绩优秀却自私自利,只关心自我领域的学习显然无法做到真正的学问精深。

古典共和主义是求索积极的状态。自中世纪开启,共和主义渐渐让位于民主思想,当今世界人们绝大多数的思考模式,仍然在继承中世纪的遗产,过多强调消极的自由。在专制制度下,保留消极自由是对自我的有效保护。然一旦制度健全后,国家对个人的侵蚀就会受到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制衡,就不能单纯强调民主,更应当寻求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归。之所以说古典共和主义是求索积极的状态,就在于它代表着积极的自由,鼓励人人参与政治生活,在其过程中培育自我德性。正如人不能仅仅生活在一种状态中,教育和政治的发展亦然,都应当寻求不同方面的最优配置。在人们过多关照自我,忽视社会的背景下,提出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来提出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就显得恰如其分。

古典共和主义是学校教育的内核。英国哲学家洛克有句名言,“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所谓的人才必然是要有利于社会,而不是相反,惟其如此,真正的教育才能自然出现。古典共和主义倡导至善,城邦时期伦理学被包含于政治学概念中,一切善行的最高表现形式即参与政治生活,以此达到至善的状态。当今的学校教育在涉及政治方面时,往往疲于说教,须知言说与行动时统一的,没有分离的两者,一如阿伦特所言。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不断与社会取得联系,学校“小社会”的自身建设、扩大同“大社会”的交流相统一。“小社会”依赖学校民主气氛的营造,依赖学校活动的选配,只有将学校的社会化不断推进,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拥有古典共和主义的内核。倘若学校教育一味将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那么就不能确保学生成长为将来国家建设的合格公民。湖南省著名高中——长沙市一中副校长出访交流时,谈及学校百余年的历史,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培养出十万余名合格公民。教育确实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中的精英,更多地,是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学校内部营造“小社会”的概念,当代社会中,学校同“大社会”的交流似乎更是稀少,往昔教育序列同“大社会”的横向联系现在已经被教育级别所绑架,升学成为学生唯一的任务,然而,一旦走进大学,却又急匆匆将自己打包给“大社会”。但是这样真的正确吗?在小学、初中、高中没有足够的接触,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常规的公民教育又当如何?因此加强学校与“大社会”的有效沟通,诸如社区与学校共建,在基层民主管理中让学生真正能参与到行动中,惟其如此,教育才能不是一句空谈,此刻是行动与言说的统一。

一切教育行为都是教育本质的外显,要挖掘、理解、深化、提升教育本质,则必从行为入手解决学校教育的沉疴痼疾。市场经济时代的加速发展,资产阶级逐利性倾向使得教育功利主义随之显现。寻求学校教育行为的变化发展,必依赖于经典思想的熏陶,其中包括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历史习惯等诸多层次的内容。

学校教育目的是培育合格公民,其标准是个体理性走进公共理性的范畴。公共事务的理性参与要依靠公民意识的觉醒,这绝非自中世纪以来的公民权利义务观念的塑造,而更多的是古典共和主义所遗留的精华。古典共和主义自古希腊肇始,古罗马时代虽然城邦实体不存在,但国家公共性观念反而愈加丰富。西塞罗指出,“共和国是人民的事业”,这些都反映出古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兴盛。

学校教育应当瞄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负责绝不是分数决定论,而是要培养其意识,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当前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追求古典共和主义至善标准,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让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探索实践,能够改革创新,能够挑战权威,使个体理性真正的交集成为公共理性,将单个学生的优秀培养融合为整体社会的高素质。

正如前文所讲,学校的存在应该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中国的学校就应该培养和培育推动我国自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即培育具有中国意识的中国公民。中国公民,首先要爱国,要认同并拥护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体系,要对西方文化有鉴别力,要能够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不加鑒别的肯定,这些都是学校教育需要达到和给予的。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古典共和主义是可以和马克斯主义融合在一起的,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历史观、新闻观等系列意识的中国公民,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也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真正让人成为人。

(作者简介:陈维莲,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毕业于德州学院,就职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朱芦镇华兴希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公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