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版画入华记

2019-03-08 03:16吴丽嫦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教士西洋版画

吴丽嫦

提起中国的版画艺术,一般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像是现存世上最古老的唐代《金刚般若经》内的木刻版画、明话本小说期所用的古代版画、抗战时期的木刻以及中国传统年画等。除了这些代表性的木刻版画之外,早在明代的时候欧洲的铜版画艺术已经开始透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探险家一步一步地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西方人最早是根据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得知世上存有中国这个繁华而美丽的东方帝国,但由于记录方式,是以文字为主,使得西方人只能依靠想象联想书内描述的内容。

借着航海事业的发展,自明末清初以来,吸引了大批的西方旅行家、商队和传教士纷纷来华,一探这个极富东方色彩的神秘国度,同时亦是为了寻找新的海上贸易发展机会以及传播西方的宗教信仰。而第一本西方人记录有关中国文化并带有插图的著作面世于1665年,作者是荷兰人约翰.纽霍夫,一位在1655-1656年间随荷兰东印度公司出使访问北京的小职员。在回国后以铜版画的形式亲手绘制当时出使中国的所见所闻,共150张铜版画作品,其中一张北京风景画更是被多次印刷,成为了后来许多城市风景画的背景,使得中国的风景地貌藉铜版画的方式进入西方人的眼中,开始了西方学者前往中国一探究竟的欲望。

据意大利艺术家瓦萨利(G.Vasari,1511-1574)在书中记载:“约在1460年间,一位浣衣女子在偶然的情况下将湿布覆盖在当时佛罗伦萨金匠费拉奎拉(M.Finiguerra,1426-1464)刻过的金属版上,正好刻痕中留有突显画面用的黑色颜料,在布揭起后,形成了印制的图案。"在这次偶然的机会下使得铜版画艺术得以面世。西方的版画艺术主要分为凹、凸、平、孔四种,凹版画主要是金属版,以铜版为主要媒介,继木版画之后于十五世纪出现,属于凹版的其中一种。其技法主要以腐蚀法、细点飞尘法、直刻法、雕凹线法以及美柔汀等众多不同的技法所组成。在腐蚀法还没有开始普及化之前,许多欧洲国家的画师都以雕凹线法为铜版画主要的制版方法。

在十九世纪以前,许多西方国家利用雕凹线法,这种利用金属版蚀刻技法印制的版画艺术,能精确地制造出流畅圆润的线条效果,而金属特有的属性能使画面做出精确细腻的扁平电缆效果,刻划的方式与素描艺术的创作手法十分相类似。正因为这种制版方式能精确地描绘出从粗犷到细微的画面效果,同时又能把手稿形式的绘画风格,以版画的方式很好地流传下去;因此在欧洲当时的艺术创作上,铜版画这种便于印制传播的创作形式得到广泛的流传。而更重要的是其后一些远赴中国的西方旅行家或传教士等人,回国后均以这种艺术形式记录了不少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建筑工艺,以揭示当时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色彩。

而另一方面,清康熙在位的时候,对于西洋的科学艺术十分感兴趣,曾下令教会的主教代为写信,要求教宗派遣一些在艺术和的科学方面有技艺的传教士来华。1710年1月意大利耶稣会会士马国贤到达澳门,经广州前往北京。然而马国贤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教事业的发展,但奈何只有懂的艺术和科学的传教士才被允许入宫面圣,来澳之前只好尽快学习一点绘画技艺的基础知识,这些临摹和制版的知识使得他得以顺利进入北京的宫廷之中。在得知马国贤懂得一点铜版画腐蚀的刻版艺术原理后,康熙立刻下命令以铜版画的制作方式绘制地形图,这是康熙第一次看到铜版雕刻画。其后他随康熙到热河行宫,并制作了《热河三十六景图》,但由于马国贤的铜版画硝酸腐蚀只在罗马跟艺术家学过一课,所以在制版和印刷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当时中国铜版画制作还没有开始传播,从制版用的硝酸成份调制、印画用的油墨,以至制造铜版画印刷机等;都由马国贤亲手由零开始制造,当中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试验,在中国官员的嘲弄之中,一步一步地获得了进展和认可,最终以铜版画腐蚀的方式完成了这套《热河三十六景图》,其后更以同样的方式以四十四块版子完成了一套《皇舆全图》。最终把铜版画的制作方式在清康熙在位期间流传下来,成为宫廷印刷的一种全新方式,同时亦为中国的版画艺术展开了新的一页。

乾隆期间,亦有许多有名的画家如:朗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的作品亦多次运往法国进行制版与印刷。1766与1767年7月的两期共十六幅的《武功图》被送往法国印刷,但对方并未遵守印制要求;为节约经费和民族尊严,乾隆命蒋友仁购置新的印刷机器,于1773年从新印刷由法国寄回北京的七版《武功图》,此举令铜版画艺术得以正式随西方凹刻铜版印刷术同时传入中国,开启了铜版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十八至十九世纪,中国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西方画师,如:乾隆御用的画师朗世宁、乔治.钱纳利、约翰.巴洛、史贝霖、奥古斯特.波吉凡特等他们利用素描、速写、水彩等写实方式巨细无遗地记录当时中国的风景地貌,回国后再以二次创作的方式把作品以铜版画形式精确地表现出来,为后世留下大批具历史意义的记录性铜版画作品。

西洋版画的传入虽然一开始是伴随耶穌会的传道为(局部一)目的,经由澳这个小小的渔港,由广州传入到北京宫廷,服务于帝王之下;直到十九世纪,基督新教的传入使得宗教的传播转向了平民化的局面,对于印刷的需求大大提升,最先进入中国的铜版画制版技术自然日趋成熟;其后更引入了其他的西洋版画印刷方式,如:凸版、平版和石版等更便捷的技术,从而令西洋版画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澳门作为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必经之地,自然亦深受这种西洋印刷艺术的影响,至今版画艺术在澳门这个多元化的国际城市的艺术发展之中自然地留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秦风,《老北京西洋铜版画典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弘、(英)马思奇译,《京华遗韵-西方版画中的明清老北京(1598-1902)》,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3] 刘兴华,《阅读欧洲版画》,三文书局有限公司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一年一月(2002年)

[4] (意)马国贤、(英)李天纲译,《清廷三十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5] 谭树林,〈马礼逊与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文化杂志》2003年中文版第49期,澳门文化局出版

猜你喜欢
传教士西洋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西洋菜煲陈肾汤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惩罚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上帝派来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