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祭祀活动研究

2019-03-08 03:16冯如攀刘高飞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关键词:群体

冯如攀 刘高飞

摘 要:七月半涉及到佛、道、儒三教的节日,是宗教因素的继承与发展;从祭祀物筹备到祭祀仪式的进行,整个过程体现着华夏子民传统的道德观念,又蕴藏着传统的民间文化的整合功能。笔者在对宣威市“七月半”的祭祀活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七月半”节俗,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群体关系的融合,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七月半 祖先崇拜 群体

七月半体现着佛、道、儒三家的宗教性质;作为人生礼仪的延续,又体现着祖先崇拜观念,这种观念在万物有灵的牵引下,传承千百年。根据何星亮的文化层次分析法,七月半节日文化可以归属于为中层文化社会系统整体下的一部分,也可以归属为深层文化心理潜在的内容。[1]那么,“七月半”是否有着整合群体关系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当做族群辨别的因素吗?

一、七月半习俗

七月半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佛、道宗教长期发展的直接产物,也是对优秀宗教因素的继承。反过来说,节日也推动了宗教的传播,七月半因为综合了佛、道、儒三家的祭祀观念,使人们在祭祀祖先时无形之中担任了宗教文化的继承人,使宗教中的一些积极思想可以流传下去。

宣威市是一个汉、彝、回等民族聚居的县级市,七月半习俗因为民族融合关系而有所不同。首先便是祭祖,祭祖是宣威市七月半最大的仪式,仪式比清明节繁琐,需要准备的祭祀物件更多。祭祀活动分散,按户为单位,不如清明、春节年祭祀那样集中。其次,经过访问发现,宣威市也有放荷灯习俗,给漂泊无依的鬼魂安身。

二、宣威市七月半节俗

民间认为,鬼魂也可以成为神。祖先是与“自己”最为亲近的魂,人们相信祖先会保佑后代,死后便也设置神龛供奉。

(一)祖先神龛布置情况

祖先神龛根据民族不同,制作选材上有所区别。宣威地区的汉族使用松木制作,寓意松树长青,子孙后代繁衍不息;彝族崇拜竹子,在居所旁边必须种上翠竹,彝族认为祖先来源于竹子之中,所以祖先神龛也使用竹制作。因为长期的文化交流,家里会供奉天地牌位、祖先牌位、灶王牌位。民居堂屋正中间放置天地牌位,祖先牌位一般置于天地牌位的右边,而灶王的神位则放置于天地牌位的左边。宣威民间有“请祖先”习俗,农历七月初一便将祖先请回家中,每天分早中晚三次供奉,贡品一般是人吃什么就供奉什么,但必须供奉的有清水和酒,在供奉祖先的同时,也供奉天地和灶王。

(二)祭祖筹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祖用品发生了改变,人们幻想去世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方式也和活人一样,祭祀用品也要适应他们生活的需求,常见的祭祖用品分为食物、纸钱、衣物。随着社会的更替,纸钱选择“天地银行”出品的冥币,希望钱币在冥界也可以使用帮助祖先上通阴司、下买日常用品,人们也幻想着阴间社会和阳间社会一样;衣物方面,有衣服、裤子、帽子、鞋子,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分布制作、纸制作,形状上较小,分男女装,颜色选择上较多,以黑白为主,但衣服裤子、帽子、鞋子有男女之分;食物方面,要准备时蔬、新米(或者玉米)、白酒。

(三)祭祖仪式

一年之中从年初二开始,宣威地区人民每逢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半三个时间点都开展祭祀活动,前两个时间点都是以姓氏为单位,一起集中组织祭拜,七月半则是以户为单位开展祭祀活动,祭祀仪式也有很大差别。一般而言,只有家中有父母去世的子女需要烧,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家中有人梦见死去的先人,要在七月半烧纸钱,这里就不局限在只有父母的情况下去世才烧,普通人家也可烧。

时间上,通常在七月十四傍晚七点左右开始祭祀。祭祀活动分两种:“头年七月半”和“次年七月半”,前者是指刚死的人,第一次过七月半,后者则是死去的人,非第一次过七月半。对于前者宣威民间有“烧百天纸”的习俗,就是人去世后的第一百天,要烧百天纸,但同时七月半也要祭祀。烧百天纸这一祭祀活动,要求逝者的子女后代都要在场,还要说出对逝去先人的思念之意,子女应该哭泣,和葬礼上的“哭灵”仪式一样,不哭泣的行为视为对逝者的不敬和不孝。

地点方面,存在选择路边祭祀和水边祭祀两种情况。路边祭祀的对象一般是有亲属关系的先人。烧纸钱时,有很强的仪式感:在地上用草木灰画一个灰圈(随着现在生活的进步,也用粉笔画圈),但不能画圆,意思是给先人们留一个门可以进去零钱,否则无法进去领钱,那么这些钱就会被孤魂一起抢夺。画好灰圈后会在里面放上四季豆、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这里一定要选择四季豆,因为四季豆的形状像一根扁担,寓意先人们可以把四季豆当做扁担,挑起日常用品和纸钱,这样行走的路上也能保证不挨饿受冻。负责烧纸钱的人要在点燃纸钱的同时,嘴里念叨是哪个先人领取,明确名字和称呼,防止被外人抢走;也会在纸钱上写是谁领取,涉及到写字就需要准备一个用白纸制作的信封,字迹一般留在信封上,不然落在纸钱上,按活人的说法则会不礼貌,纸钱也会花不出去。

在水边祭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现象。民间认为,孤魂野鬼常常无所依靠,只能逐水而居,没人供奉,没有纸钱,常会出来害人,为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人们也会在七月半这天给孤魂野鬼烧纸钱,不画“灰圈”,其他的祭祀物品也和路边祭祀相同。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水边死去的人,灵魂会在水边徘徊,找替死鬼以得到转世为人的机会,若给他们烧钱,他们便不会祸害祭祀他们的人。水边祭祀也要放荷灯,寓意荷灯可以当做他们的水上居所,给他们容身之处。

三、七月半祭祀的群体整合功能

作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宗教的凝聚力极强,它“影响着个人对他们是谁和他们是什么的理解”,它用信仰的纽带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

中国的民族划分源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民族指的是社会群体:具有共同地区,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西方對族群的定义都认为群体成员要都具有群体情感,族群认同。斯大林界定民族的四个特征用来针对中国民族划分不是很适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共同文化之上的心理素质是产生民族归属感的重要原因,节日文化作为其中很重要的内容,起着很大作用。七月半是我国广大地区的都盛行的一个节日,便也能够使推行节气地区的人形成共同的心理基础,产生民族归属感。

七月半祭祖是建立在某个族群共同的心理文化基础之上的,随着祭祖仪式的演进,人们认为祭祖仪式上应该有某些禁忌不能触犯,这些禁忌就成为规范参与人员行为的条例,容易使人们形成向心力。这些条例发展到后期,也起到一种文化整合的功能。

四、小结

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三大节日,宣威市节日祭祀活动形式多样,每种形式背后蕴含的内容值得深入研究,以户为单位的祭祀形式更方便将节日习俗传承下去,发展至今,节日文化已经通过活形态的传承,不断更新。每个群体统一参与到节日中,促进不同群体文化融合,节日的禁忌也成为约束群体活动的条例,能够整治社区秩序,维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 李涵闻,李一佩,李渊源.河南“七月半”节俗调查研究——以信阳二十里河村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 2013(4):98-112.

[3] 王增武.安庆市“七月半”祭祀活动研究[C].安徽文化论坛:“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研讨会.2014.

[4] 钱晶晶.空间仪式与乡村社会秩序——对清水江下游三门塘村的田野考察[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4(4):48-54.

[5] 彭牧.记忆与想象:神堂上的家与世界[J].民俗研究,2015(2):20-26.

[6] 李丽.从过“七月半”看土家族传统道德观——以长阳县都镇湾镇沙堤村为例[J].南方论刊,2013(2):99-101.

[7] 马兰,李向振.三教共赞:多重文化意涵的“鬼节”——以河北胜芳镇七月半为例[J].节日研究, 2012(2).

[8] 徐一超.七月半:节俗、变迁与大众文化想象[J].文化艺术研究, 2013, 6(2):1-7.

[9] 李曉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宗教因素——以七月半为例进行分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6):34-37.

[10]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小康, 2006(7):85-85.

作者简介:冯如攀(1994—),男,云南宣威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民俗;

刘高飞(1998—),男,山西太原人,南昌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群体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应对风险冲击能力
OVER THE RAINBOW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转化核心人物 消除消极影响
调查
中间群体
群体中的个体独立方成其大
中国网民向“高低两端”延伸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作用和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