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航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均GDP数值也得到了极大的上升,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伟大的成就。但与之同时相伴的则是投资效率的低下,这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高投资—高增长这一模式的持续性。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投资的成因进行探析,并就其所带来宏观成本进行阐述,以为业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能源消耗 经济增长 宏观成本 环境成本
1.中国高投资形成的主要因素
1.1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长期以来,环境成本是完全遭到国内各类企业忽视的一项成本,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可有效的解决工厂、人类活动所造成污染的背景之下,我国诸多企业并不在乎本身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这在它们有关投资成本的计算当中也并没有完全的体现。其次,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成本及生产要素价格低廉,这在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当下,我国不少的地方政府为实现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更是对投资和生产要素投入过度依赖。
1.2工业化进程加速
当前伴随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居民对于居住及出行方面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国内诸如建筑、电子通信、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迅速,这对于各类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国内对于水泥及钢铁等产品的需求。其次,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国内逐渐放宽了对于国内各类利率的管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的投资热情。
1.3城镇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多地的房价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加,在2016年房地产投资更是占全国固定投資的17.2%。而中国人本身对土地及住宅特有的热爱更是导致了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兴盛,但是住房消费本身对于其他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现阶段的投资率不高。
2.中国高投资的宏观成本
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国家通过极为具有公信力的国家银行体制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这一系列的支持其最终的后果都是由国家所承担。一旦这种后果超越了国家所能承担极限,势必对国家整体的公信力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2.1高投资下的坏账由政府和中央银行承担
长期以来,我国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不少贷款的发放完全没有考虑资金的收回及投资效益等因素,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它们整体的融资成本较低,而且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拖欠贷款的情况,而银行本身对此并没有较好的约束措施。最终,这部分成本完全是由我国政府买单,这客观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2.2低工资制阻碍高增长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用工成本极为低廉,尤其是国有企业及政府的工作人员用工成本较低,但这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由于限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少的退休人员及在以前工作的人员,这一部分群体本身并没有任何个人账户的储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累计额小于职工个人账户的记账金额。
2.3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采的宏观成本居世界前列
由于我国当前对于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成本还是较为忽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大量的存在,致使我国的环境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坏。而且由于在某段时期内,国内对于官员的考核主要在于人均GDP等的增长,忽视了环境所遭受的破坏,也就忽视了环境成本这一重要的成本。
3.转变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1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无可否认,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伴随国内经济的发展,这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所能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的累赘。因此,我国应逐渐限制该类产业的生产,提高工厂开设的门槛。
3.2实施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
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各国发展的关键,而生产率提升最终还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因此,我国企业需要重视自身研发创新,切实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提高企业本身的利润率。
3.3转变政绩考评体系
当前不少地方对于官员的考核还在于对该地GDP的考核,这一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应改变以GDP考核为核心的考核制度,转变向扩大就业、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的综合考核方式。
3.4降低环境成本
当前我国的环境成本受到了不少企业的忽视,各地政府对此也并不是十分关注。但实际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所造成污染的控制,而企业一旦采用该类技术必定导致整体成本的增加,而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增长的考虑忽视了这一现象。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于环境成本的重视,防止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的增长。
结束语
我国限于历史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整体的投资率偏高,但粗放的经济模式造成了政府所承担的宏观成本高昂。我们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战略,尽快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 戚晓曜, 苏基溶. 金融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从储蓄动员型向市场配置的消费型经济转变[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8):82-87.
[2] 陈艳, 杨雪, 李知恩. 财务柔性储备对公司资本投资的影响——基于资本成本锚定观的视角[J]. 宏观经济研究, 2018(4).
[3] 杨景海.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互动机制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3):105-107.
[4] 张威. 政府竞争、绩效考核与增长之痛——中国式分权的过去与未来[C]// 中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学教育年会.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