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宗胜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新主流电影中的时代观念、主流意识形态、叙事新特征、人物的真实性和普适性都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更易于观众的接受。新主流电影的新为何意,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有何区别,试图通过电影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形象三个方面进行新主流电影创作特征分析。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叙事方式;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KG4.5mm]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1-0091-0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中国电影界长期以来的“电影三分法”(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差强人意。事实上,随着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这三者逐渐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态势,即“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的主流化”“艺术电影的商业化”[1]。关于“新主流”概念的界定,是集合其意识形态和创作层面的双重标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思想、不同文化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理解。但目前来看,所谓新主流电影是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表广泛群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价值导向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一种电影形态。新主流电影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它既有主旋律电影的宣传教导功能,又兼具着商业电影的创作模式,总的来说顺应了市场化的需求。本文将从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的主题价值观念、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解读,试图分析出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
一、多元:主题价值观念的表达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开始实行全面市场化的改革,原有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从原有的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人物题材”“国家重大工程题材”[2]为核心创作内容,以泛情化、道德化作为创作特征的主旋律影片由于缺乏与观众需求的有效沟通,很难形成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于是,一些电影从主题思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顺应时代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将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念相融合,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尴尬的、空洞的、机械的、口号化的宣导,让观众对新主流电影的认知又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毋庸置疑的是,新主流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较之前的主旋律电影既有宣扬主流价值观念的政治使命,又兼具多元化的主题思想。习近平總书记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梦”的核心概念,这一主题成为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当前时期的新主流电影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政治语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导向。
中影集团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三部曲”:《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建军大业》(2017)都是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创作。《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军大业》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军大业》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献礼片。无一例外,“中影三部曲”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甘洒热血、为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和以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对早期重大历史事件、早期共产党人、早期革命军人的历史想象,重现了过往的光辉岁月,逐渐把观众带入影片本身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中。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阶段的时代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地奋勇向前。
(二)意识形态的丰富性
新主流电影之所以为“新”,是既不像教化功能的电影,也不是为利益为上的商业电影。新主流电影的核心特征是被社会主流市场接受的、欢迎的大众喜爱的电影。但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流价值观的电影[3]。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流变与文化产品创作思想的演变。
进入市场转型新阶段,我国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体系。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变化必然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进而导致新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更具有包容性。以冯小刚创作的电影《集结号》为例,影片中除了用血肉横飞、子弹遍布的残酷战争场景来展现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更多的是用战后谷子地个人为死去战友讨说法为线索,展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的矛盾冲突:战争中的这些无名英雄们并没有迎来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忽略和质疑。这些矛盾和冲突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关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思考。影片的最后谷子地坚守信念,为战友正名,最终获得了国家的承认,寻回了集体的荣誉。这就开启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向集体意思回归的过程中,个人价值需要集体价值的承认,集体价值认同个人价值才能展现集体力量,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些影片从表现单一的集体主义到思考个人价值以及个人价值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新主流电影的核心价值更为深刻,意识形态更加多元,呈现出更加包容的姿态,也更容易被观众所认同和接受。
二、多样:叙事策略的表达方式
新主流电影在叙事策略的表现上也更加关注能促进社会变化的多元力量,在现阶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特征,题材多样化的选择也是新主流电影当前带来的更多艺术性魅力。
(一)题材的丰富性
题材选择的多样化是当下新主流电影创作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电影作为光影艺术本身就颇受欢迎,而新主流电影题材的丰富性,一方面扩大了电影的受众范围与接受度,一方面扩宽了新主流电影的故事选择。
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主要是采用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创作元素,新主流电影在整合主旋律电影题材的基础上,拓展历史类题材并进行深度解构,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展开想象。以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为例,除了在展现解放军与座山雕为代表的匪徒斗智斗勇的故事外,电影创作的过程中甚至加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让这个电影在艺术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现实主义题材曾经是主旋律电影最常用的类型之一,曾经出现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等一系列影片。新主旋律电影在继续现实主义题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社会新语境的时代特征,陆续创作出战争悬疑类、警匪动作类、军事类等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例如《无问西东》《中国合伙人》《我们诞生在中国》《战狼2》《空天烈》《红海行动》等都体现出特定的时代意义。整个新主流电影的创作中,纪录片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意义,《我们诞生在中国》《厉害了,我的国》作为纪录片显示着新主流电影创作时代题材的丰富性。《无问西东》《中国合伙人》的出现让新主流电影现实题材剧情片的深度更接近当下时代特征,其中人性的丰富性和类型美学的体现都是新主流电影在题材上的创新。《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出现开拓了新主流电影对于军事类题材创作的空间,《战狼2》取材于“利比亚撤侨”,《红海行动》取材于“也门撤侨”,两部电影均取材于真实的事件,电影本身就增强了电影文本的真实度和代入感。两部电影所体现的时代意义都在当下中国国家实力不断攀升、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显得更为具象,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都在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塑造中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主流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为丰富,题材内容也更为丰富和多元化。
(二)叙事主题的多层次
新主流电影的叙事主题在原有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充分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为创作基础,新主流电影在叙事的主题上呈现出新层次的变化。既体现个人价值与宏观意识相统一的叙事模式;又体现国家与人的关系,这是新主流电影叙事主题上的一次创新突破,也让新主流电影更具有人文关怀。
首先,在展现宏大主题与个人价值相统一方面,以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创作核心的電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都做了很好的诠释。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战狼2》《空天猎》则以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家意识与个人意识相融合进而实现个体价值与宏大主题相统一。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叙事核心的电影,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都是以宏观的、全景式的、史诗般的视角展开对重大历史节点和事件的叙述。这些电影把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和特定背景下的时代精神通过叙事贯穿全片,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导向,如《空天猎》在对个体英雄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并未脱离集体注意价值的原则,飞行员吴迪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飞行员”的梦想加入霸天狼特战队,在作战行动的关键时刻,教官用生命让吴迪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使命,也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三、理性: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新主流电影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平面化、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设置,转而把英雄人物刻画的真实、饱满极具真实性与丰富性。另外,新主流电影也侧重对多层次人物进行描绘,注重群像意识,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一元化”的英雄模式,丰富了电影的层次性。
(一)从扁平到立体的英雄形象
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传达媒介,电影从传入到中国就与国家政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在早期中国电影为了适应政治氛围,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树立模范典型,达到政治宣传和导向作用。后期的主旋律电影虽然改变了这些刻画模式,逐渐进入生活化、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但是这种英雄人物依然摆脱不了扁平化的特征。电影的创作也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逐渐回归理性设置,不再以高大全的要求去刻画人物形象,而是赋予这些人物多样化的性格魅力。
1970年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把杨子荣的形象刻画的勇敢多谋、高大完美,极具传奇色彩,在2014年的3D版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形象亦正亦邪、诙谐幽默、平民化、生活化成了他的标签。电影《战狼2》中,冷锋的军人形象也被重新解读,在刚正勇敢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反叛精神的色彩,男主人公冷锋于是被塑造成一个爱憎分明的军人形象,在展现军人特有品质的基础上,冷锋人物形象的多样性被体现出来。2018年新作《红海行动》通过对蛟龙八人小组的细致刻画,把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电影展现真实战争的过程中,通过对通信兵庄羽的不适应、观察员李懂的紧张都在电影中展现出来,军人也是普通人,电影通过这些细节体现出军人平民化的性格特点。新主流电影中对英雄人物形象的重新解构,不再神化他们的形象,而是把他们回归到普通人的状态,拉近了观众与电影人物之间的距离,让电影与观众也不再有那么深的隔膜,容易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塑造
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之前一元化的英雄形象,不仅仅表现单一的人物形象,而是描绘了电影中的多元力量,群像成了电影中最核心的叙事主体。
电影《湄公河行动》塑造了高刚和方新武等一众军人的形象,电影中高刚和方新武的戏份比重相当,没有突显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而是在整个团队通力合作的过程中,破获了湄公河大案。电影所塑造的是一群真实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高刚所体现的刚正不阿、方新武所体现出的义气耿直,团队成员间的迥异性格特征,都是《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电影《十月围城》也是颇具代表性的新主流大片之一,电影主要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仁人志士护卫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电影从群像的角度展开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刻画。电影刻画了一群小人物的鲜明形象:商人、车夫、乞丐、学生等。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是小人物的生存群像,但他们的目标却空前的一致。电影通过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刻画,对每一个个体展开讲述,由个体到群体,让个体诉求到宏大目标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完成了电影中人性与革命大业的结合。
四、结语
中国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旋律电影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新时代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成为了当下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导向。新主流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电影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创作特点:主题价值观念与时代观念的完美融合、多样化的叙事策略表达方式以及多层次人物形象的理性塑造。尽管目前新主流电影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电影《战狼2》的出现,让国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但是如何让新主流电影更具国际化影响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也是新主流电影今后思考的问题所在。在逐渐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主流电影,其实也是主旋律电影逐渐商业化的表征之一。进行新主流电影创作特征策略研究的目的,以期新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在国际电影市场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论转型期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与文化创新——从工业、艺术、文化三个维度的审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7-36.
[2]闫梅.中国新主流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2018.
[3]尹鸿,梁君健.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现代传播,2018(7):82-87.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