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顺,彭秀莹,赵 杨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高校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是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实施平台,同时对于提升就业能力、增长社会经验、增强团队意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北京化工大学从高等教育信息化视角,重新审视第二课堂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况,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信息化服务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构想,自主设计开发了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为第二课堂育人工作提供了信息化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团中央在2016年颁布《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18年正式在全国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同时,明确提出要构建课程项目、记录评价、数据信息、动态管理和价值应用体系。使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来势汹涌,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初显端倪。[6]在高校第一课堂教学与教务管理[7-8]、学生管理工作[9-10]、思想政治教育[11-12]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的工作模式和教育理念,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面临很多发展困境,如欠缺成熟的总体设计和统一的指导思想、资源配置与学生需求信息不对称、学生参与活动的考察标准和奖励制度不完善、活动设置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等。从信息化视角,搭建第二课堂资源整合、活动评价、学生参与情况记录及评价平台,是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在借鉴第一课堂教育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高校第二课堂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过程中,丰富而细致的评价体系和学分计算方法有赖于技术平台的有力支撑[13],同时,平台积累“基础数据”所蕴含的“规律价值”更可为第二课堂的整体设计、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有效参考。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新媒体技术、平台、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引领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第二课堂向网络延伸是适应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一方面,应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引导大学生提高第二课堂参与度、互动性,实现对大学生活动参与、身心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记录评价,提高“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应充分拓展第二课堂网络阵地,实现优质资源在线转化和存储,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库,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灵活性。
2007年,北京化工大学推出了自主设计开发的学生工作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的“素质拓展管理系统”已初步实现了第二课堂活动在线管理、记录等功能。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北京化工大学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进行了广泛调研,努力梳理第二课堂育人工作流程,充分考虑学生成长需求和辅导员工作实际需求,针对第二课堂发展中的各类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功能涵盖活动审批体系、学生考勤体系、活动评价体系,同时注重优化技术路线,实现标准化开发,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各类活动存在的信息发布渠道杂乱、活动组织者与学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功能设置上,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紧密贴合实际,根据学校育人框架定制开发设置活动类别,直观地展现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课程地图,全面展示各级各类活动信息。系统将全校范围的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一活动信息发布渠道,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发布者可进行“允许报名群体”设置,根据年级、学院、专业乃至班级进行组合限制。可通过报名自动验证群体分类,实现活动精准“投放”,充分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第二课堂的教育导向性。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发展蓬勃,各级各类讲座、活动、晚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由于部分活动审批流程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部分类别的活动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在梳理各部门、学院对活动的管理权限和流程基础上,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级各类活动的规范化审批,与现实工作体系相对应,促进活动规范化管理。在用户管理方面实现分级管理,系统内设置活动参与者、活动发布者、活动各级审核员、系统管理员等角色,分别与学生、活动发布者、辅导员、学院副书记、校级审核员、系统管理员一一对应。在活动审批方面,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活动管理办法,设置不同流程的审批过程,确保活动审核规范,提高活动质量。活动发布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活动发布及管理流程
由于第二课堂的活动场地硬件建设和设置配备等长期处于边缘化境地,活动开展过程中普遍需要借用场地[14],在高校教育资源普遍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也成为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系统将第二课堂可用场地资源进行整合,发布活动选择场地时即进行场地使用申请,可及时获取各类规模场地详情,既方便活动组织者进行场地决策,又可实现对第二课堂活动场地的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的开展较为松散,有多少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效果如何?每个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多少?均没有详细的记录和数据,且缺少相关的评价标准和信息反馈机制,严重影响与第一课堂的互通,制约教育效果。
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锻炼提升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效果评价急需基础数据的支撑。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采用“线上报名-报名审核-线下刷卡-签到审核”的双重审核方案,实现了学生报名、参与活动的真实记录,为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奠定了数据基础。学生参与活动及活动记录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参与活动及活动记录
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对活动的评价更多关注评优获奖,甚至走进单纯追求“树品牌、扩影响、出亮点”的误区,削弱了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亲和力。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满意度。[15]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设置了学生活动评价和评分功能,及时收集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反馈,探索建立以受学生欢迎度、对学生成才的帮助度、学生参与后的满意度为体系的评价指标,为完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评价体系做好基础。
为减少当前高校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系统安全性差、界面简陋、使用流程繁杂、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着眼于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流畅性,充分考虑了用户的实际操作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1)身份认证唯一。使用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模块,支持用户登录学校各个系统时采用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使用,便于数据的后期维护,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
(2)负载均衡与优化。根据以往活动报名情况分析,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管理系统存在用户参与活动报名集中高并发的情景,因此采用了负载均衡与优化方案,分离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登录认证服务器;在数据库服务器设置索引、增加缓存以及内存动态分配;静态资源进行压缩合并,减少带宽使用,提高访问速度。
(3)可扩展性强。在开发过程中将系统功能模块化、标准化,方便系统在将来根据业务扩展增加对应的业务功能,使系统能够在保持已有功能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功能,提高了代码复用率,便于进行定制化开发。可与校内学生数据中心、奖学金系统、在线网课平台等系统进行有效对接。
(4)安全性高。使用LDAP和数据库对用户数据进行双重验证,在逻辑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同时通过硬件设备如防火墙、网关交换机对服务器进行保护,隔绝非法网络请求,在物理环境上保证服务器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
图3 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技术框架图
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功能设计,促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完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该系统立足于实际工作流程,规范活动审批、场地申请和学生实践考评,促进了工作模式的规范化、信息化,为解决第二课堂资源配置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评价信息的互通互动奠定了基础。同时,该系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情况,以实际评价促进活动评价,构建直观便捷的活动反馈机制,为实现学生活动统一管理和科学评价提供了信息化工具。该系统完全由在校师生自主开发,预留各类数据接口,能够与现有各类学生管理系统、未来学生数据中心等系统进行对接,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16],下一阶段将根据实际需求继续完善功能,服务学生成长,推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