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梅
——脱贫攻坚乡村行走
原来,他前几天给父母亲打电话,他们说,等下大雪的时候,工地就放假了,他们也就回家了。所以,孩子要把今天的雪种下,好让长出更多的雪花来,到那时候就能见到父母了
精准扶贫,让我和温水镇李家河村相遇、相识并紧紧拥抱在一起。
李家河村位于陇县北部的一个山坳坳里,山清水秀。那个叫石钢的孩子就是在一次下乡走访中遇到的——进村子的路上,老远,就听见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踏进贫困户石祥娃的家,只见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晾晒玉米堆的院子里撒欢,他像一头孤独的小鹿,疯狂地乱踢乱打,肆意打滚,身下的玉米粒让他溅得到处都是。他就是石钢。腿痛的奶奶站在一旁,束手无策。老人看见我们进来,急忙解释道:“这娃不听话么,哎,把我这个老不死的就活活气死了!”
我的儿子也和石钢一般大,作为母亲,我的心骤然间像钻进了虫蚁,有种莫名的疼痛。我加紧脚步,急忙走上前去,弯腰,想抱起他,可是,他却变本加厉,哭喊得更厉害了。我知道,孩子的父亲石祥娃和母亲一直外出务工,没技术没手艺,只能打游击似的干些零活,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石钢,名字听起来很硬气,很厉害,铁骨铮铮,但他却是个可怜兮兮的留守儿童。
同行的村主任很了解石钢,他笑着从兜里掏出一把毛钞说:“小坏蛋,不许闹了,拿去买吃的吧!”这招还真灵验,孩子慢慢停住了哭喊,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们。这时,我清楚地看到,孩子的眼睛清澈明亮,但眸子里写满无奈、失落、期望和哀求。
石钢从玉米堆里爬起来,拿着那些毛钞看了看,擦干了眼泪,独自一人,慢慢腾腾走出了家门。孩子的身影看起来是那样单薄,而我明白,小小的他早已习惯了自己哄自己开心,这个原本可以在父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孤独和寂寞。
我们询问石钢的奶奶他们全家的总收入,儿子外出务工加上养鸡,总共算下来,人均纯收入还没有达到脱贫标准线。老人叹着气,不停地念叨着:“啥时候我们才能脱贫啊?哎!”当老人无奈地在《入户核实收入表》上按上指印时,我笑着安慰她:“我们一定能为你们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让大家都能如期脱贫,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接着,我还是忍不住问她:“老姨,孩子为什么这么执拗?平时你一个人能管住吗?”
老人看着我说:“他爸妈常年不在身边,我把他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捧着,从两岁多,就是我一个人带,可能是惯坏了吧?这不,他最近有些感冒,我出去在卫生室刚看完病,又要嚷着买麻辣片,那东西我在电视上看了,不能多吃,都怪我!”老人告诉我,石钢今年才读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不知什么时候,石钢回家了。他手里攥着一袋没有拆封的麻辣片,看了我们一眼,什么也没说,径直就到里屋了。
“下雪了!”有同事惊呼起来。也许是石钢听见了我们的声音,跑出来,站在门前,一脸欣喜,蹦蹦跳跳跑到院子中央,伸开双手去接雪花。
孩子的心就是这样单纯,好久未见雪花,自然高兴。可是,让我们意外的是他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接来的雪花放在里面。我没看清楚,落在他手心里的雪花该是化了吧。
“你这是干什么呢?”我们问。
“种雪!”孩子脆生生地答。原来,他前几天给父母亲打电话,他们说,等下大雪的时候,工地就放假了,他们也就回家了。所以,孩子要把今天的雪种下,好让长出更多的雪花来,到那时候就能见到父母了。
我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了,轻轻抚摸着他的头说:“对,下雪了,距离过年的日子近了,爸爸妈妈快回家了!”随行的同事也沉默了。
落雪的乡村很美,寂寥无声,虚无缥缈,而种雪的孩子可爱得让人有种想哭的感觉。
回单位后,我把石祥娃家的情况反馈给领导,协同相关单位商讨给他们家量身打造扶贫计划,最重要的是让小石钢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
最终,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他们家加入到邻村的坪头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借袋还菇”发展产业。园区免费给石祥娃提供生产设施大棚、免费提供生产用水用电、免费提供生产全程技术培训;按照每棚建设标准,给石祥娃借8000个生产食用菌菌袋;石祥娃负责生产种植,出菇后企业按保底价回收销售,每年两季,保障每季每座大棚增收不少于8000元,低于保底收入由企业补差。
这样好的“借袋还菇”政策,自然能结束石祥娃和媳妇外出四处奔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