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创作一点通

2019-03-07 05:31
休闲读品·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平声格律平仄

二、联语创作一点通

对联创作,其根本是表达志趣和应景。内容当然第一重要,但也要注意起码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格律”,现将这些通用规则罗列如下:

(一)字数相等

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二)词性相同

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必须相同,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典故对典故,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等等。来看个反例:

光荣人家光荣花;热爱祖国热爱党。

这一联中,“光荣”是形容词,“热爱”是动词,就这一点就不能称之为对仗,况且还有句式、平仄的问题,所以不能称之为对联,只能算“顺口溜”。

(三)结构相似

此结构指的是语句结构,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该是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该是动宾结构,且语句节奏也要相同,来看个反例:

政策落实社社喜;人寿年丰家家乐。

这一联中上联“政策落实”是主谓短语,下联“人寿年丰”是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性固定短语。从意义上分析“政策落实”是“政策被落实”一件事,“人寿年丰”是“人长寿、年丰收”两件事,明显不合格。

(四)内容相联

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必须关联,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或相近,或相反,或相关,合起来可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主题。一副对联如果上下联词性、句式、节奏、平仄都对仗工稳,但内容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充其量也就是文字游戏罢了。例如:

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

此联虽然对仗工整、格律正确无误,但上下联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也没有共同主题,所以无法称之为对联。

(五)平仄相对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就总结出了明确的诗词格律并严格运用(其实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渐完善,但在盛唐时期全面严格应用)。平仄交替、协调节奏形成了诗词的音乐性,所以古人的诗词都是用来“唱”的。对联作为脱胎于律诗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供人欣赏吟读,必然也应遵守格律。

古汉语分四声。说到格律,就必然要交代平仄,对联创作应以古汉语四声为标准,即平、上、去、入。因为对联是由旧体诗当中脱胎而出的汉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旧体诗又以古汉语为基本发展条件。

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可简单对应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

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上(音“赏”)声可简单对应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去声可简单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四声,入声为短调,现已并入现代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对联创作对于平仄的检查,我们可以使用平水韵表,百度即可,要求严格者可使用韵书。很多汉字古今平仄不同,对联字数较少,初学者创作对联时可以逐字验证。

关于平仄的规则简述如下:

1.对联格律可简单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变化,单数字可灵活变化,称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上下联双数字平仄应绝对相反,单数字可以进行偶尔变通。

2.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3.孤平是律诗的大忌,也是对联的大忌。孤平是指T联除了联尾是平声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中平仄仄平”这个下联中,本来按照“一三五不论”规则,首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所以标记为“中”,但这里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成了“仄平仄仄平”,即犯孤平。

4.其他

這里所述的格律为基本格律,对联的格律虽然不如律诗复杂,但也不是一次能完全讲清的。但假如你能严格遵守上述规则,就不会出现“不是对联的对联”,进阶内容如“拗救”“严对和宽对”以及“练字”“立意”等内容,就不在此文中一并讲述。

当然,既然有“律”,就一定有例外,上下联字数相同是个铁律,其他的,在尊重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偶有触犯,也是允许的。不少优秀的对联、大家作品,都在内容上下功夫,有的时候违反了格律,出于无可奈何,但不能以此作为明明能遵守格律却不求精致的借口。

猜你喜欢
平声格律平仄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悬剑
春天的马蹄声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逾”与“愈”不同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有”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