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树娟
五月的丽江古城依然在光影斑驳中刷新着旅人的面孔,并将他们带来的故事丰富在自己的生命里。然而无论这里每天上演着多少喜怒哀乐,这座古城深处总有那么一个故事,从未停止着书写,也从未因外界的无常而改变步伐,它就是百岁坊手工艺人们与丽江纳西族传统手工制银技艺的故事:从原始的银块,到精美的银器作品,是银子的一番洗礼,也是手艺人们的一场时光淬炼。解读过他们坚定的眼神,听过不息的叮叮当当锤炼声,便能读懂人生有一种意义叫传承。
时代的齿轮越转越快,人心似乎也愈加浮躁;信息透明的世界,获取方法是那么容易,然而能成事者并不多。心浮躁,又没有足够的执行力,慢慢体会不到人生乐趣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工匠精神被代代宣扬的原因。
“工匠精神”当之无愧的代表、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纪录片《寿司之神》的主角小野二郎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寿司,他一心提升自己的技艺,固执地坚持己见,始终对制作寿司饱含热情。他是这么诠释做事的意义的:“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没错,对于匠人来说,真正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事情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也正是这种简单与专注,让他们的器物拥有了灵魂与温度。而丽江知名的银器品牌百岁坊,也是从匠人的温度里立世的代表,它自成立以后,便以“传承传统工艺,弘扬银器文化”为己任,将丽江银器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及弘扬。
百岁坊匠人们一直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人的感情、信念与态度都是弥足珍贵的品质,用心守护与发扬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便是他们将年华与生命赋予在一件件银器作品里的意义。
百岁坊的很多银匠多为丽江当地人,他们从十几岁开始学徒,而后父传子、子传孙、师传徒,一个个优秀银匠也相继诞生,这是系几代银器手工艺人家传的结果,也证明了百岁坊实实在在传承傳统手工艺的理念。
在制作银器的过程里,匠人们雕琢着器物,也雕琢着心性。重复烦琐的工序对人来说是充满压抑感的,所以匠人们的心无旁骛与孜孜不倦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当大地与第一缕阳光亲吻,匠人们便在清香的空气中,一步一步走向作坊,开启了制作银器的一天。
开胚、回火、锤揲、雕刻、定型、打磨,复杂烦琐的工艺看着是那么的了无生趣,再看匠人,素面朝天,粗布为衣,双手清晰可见打磨过岁月的茧子,这种细节里的质朴也深深扣动着人的心弦。如果生命是一场修行,对于百岁坊匠人来说,这场修行就是将对制银的细枝末节的考究赠予无悔的时光吧,当年华逝去,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坚守的富足。
为了读懂匠人们在传统手工制银技艺上忍耐的繁琐和倾注的心血,我们对百岁坊众多产品里的百岁坊手镯的制作过程中进行了一个解读。
一个完整精美的百岁坊手镯在背后细分了十五道工序,具体可以概括为材料准备、加工和完善三大部分。
当原始的银块在高达1000℃的火炉中熔化,一个手镯的生命旅程便开启了,熔化后的银料将先被浇铸制成银毛坯;紧接着将趁银毛坯在未变冷时将其反复烧制锻打至手镯所需的大致形状;然后比照设计好的手镯图稿剪出制作手镯需要的银片(银条),至此就算完成了材料准备的过程。
到具体的加工环节,将先由银匠选用适当的手工捶捶打出手镯所需的各种形状进行初步的初加工;因为银质较软,延展性强,所以需要在粗加工环节之后自制铅托以拖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银片;然后才进入精加工(雕花)环节,进一步完成手镯细节美化的处理,这也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最后将精加工好的手镯盖印上与手镯对应的足银标记,加工过程便结束了。
进入到最后的手镯完善部分,制成的手镯将先进行一次回火,至两端微火烧成粉红色后将手镯冷却、放人清水中,然后捞、吹干、擦拭干净,这是对手镯的第一次定型;接着将手镯两头剪斜口,锉平手镯边缘,刺边打磨光滑;并继续进行一个系统的打磨工序,直至将手镯打磨至光滑无杂点;再进行第二次回火,深度煅烧至粉红色,冷却5~10秒,放人清水池;接着将手镯清洗、擦去水渍,吹干后圈圆,就完成了第二次定型;最后进行第三次回火,深度烧制,冷却5~10秒,放入清水池;捞出后将内圈外圈进行刷洗后抛光,进行最后一次的定型,一把精巧的手镯便面世了。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世之,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新事物的创造固然需要伟大人物的开创,但将传统工艺传承下来的手艺人,却默默诠释着“巧者”的人生意义:在对技艺的坚守中,不断使打磨工具的手在时光中愈加巧妙,而后将对人生的思考与淬炼时光的印记相融,形成富足的心灵和脚下稳健的步伐。就如人生,“圣人”毕竟是少数,但即使是普通人,依然可以在坚守中,去享受由单纯、用心和勤奋开出的人生之花,它清香而悠远,低调却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