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娟
摘要:内部控制是一種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其有效运行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发展活力,还能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完善的内部控制,不仅是执行国家政策的需要,更是行政事业单位防范和管控各种风险,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利器。然而从现状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亟须淬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淬炼
随着各领域改革持续深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愈加凸显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让内部控制更加规范合理,加强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2012年,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内部控制,并将其有效实施,保证单位经济与业务活动全范围内均覆盖内部控制,使之在内部权力运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中室贯穿渗透,对单位所有人员予以有效规范。而行政事业单位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就必须结合现状,对内部控制加以淬炼并有效实施,从而助力单位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2012年,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其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定义,即单位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与执行程序等多项手段,有效防范与管控经济活动的风险,以确保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认为,内部控制目标同单位总体目标相同,涉及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点: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保证单位之间安全与有效使用;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对舞弊现象予以有效防范,防止腐败发生;促进公共服务效率与效果的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预算控制薄弱
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1]。现阶段,我国预算改革力度越来越大,部门年初预算编制越来越细化,每一大类预算的功能分类都要细化到“项”级,同时还要对应至相应的经济分类。理论上,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保证专款专用。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情况各异。例如,有的单位预算科学性和计划性较差,缺乏预见性,年中存在显著的追加和调整预算现象,整体预算控制力度减弱;还有的单位出于绩效考核或是为达到一定的预算执行率考虑,采购大量非必需固定资产常年闲置仓库,让资产未得到合理配置,白白浪费了诸多资产,严重降低了使用效率。而这些问题均是目前内部控制亟待解决的。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因内部控制意识不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整体框架思路,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例如,未能贯穿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没有全员参与的概念,没有明确过程评价和结果奖惩等情况,在很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细则。三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实施效果偏差。四是存在“一劳永逸”现象。例如,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就年复一年没有任何改变。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阶段,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其主要的监督力量[2]。而这些部门通常只是从单位经济活动、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的角度进行监督检查,很少实质性地检查其有没有构建或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如何等。长期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约束机制和外部推动力缺失。
(四)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对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分析,对其中的风险点予以有效识别,再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控制方法,监督其有效落实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认为单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系统(包括日常管理、预算业务、收支业务、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评估意识薄弱,觉得其从事的是非营利性活动,不需要考虑成本风险因素等,因而并未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导致重大决策面临较大风险;还有的单位风险评估机制流于形式,工作实际中没有严格落实风险评估,未把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起来,对权利和责任清单不明确,仍存在行政权力对防控监督进行干预的现象。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过程
部门预算编制不是财务人员一个人的事。正常的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应该是:首先由各业务科室根据最终确定的本年工作计划,详细列明资金需求;然后报分管领导审核;再由主要领导审核后报财务部门汇总;最后由单位党委会或领导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支出严格按照财政批复额度使用,不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不盲目追求预算执行率。增强法制意识,在办事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制度,对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予以控制。重点做好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管理及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有效解决不遵循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破坏和占有集体资产、任意更改预算、挪用专项资金、套取财政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应将全面性原则严格贯彻落实,并在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决策、执行和监督)中渗透,覆盖经济活动全部业务,全面监督经济活动,同时要求包括单位负责人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一旦明确,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从而确保整个体系的稳步实施。但这并不表示内部控制就是永久不变的。实际上,内部控制除了与国家相关规定与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符以外,还应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单位经济活动被调整以及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
(三)内外部监督并举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建议内部外部监督并举,全面规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就内部监督而言,应更将多个部门与岗位的作用发挥出来,包括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在客观、公正地稽查、审核单位各项活动和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也可以考虑建立不同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在外部监督方面,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让“不公开成为例外”,让信息披露全面、公开、透明;此外,可积极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风险随时随地存在,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首先,在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找出可能造成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风险点,并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确定的风险点,展开风险排序,将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整体策略调整出来,再多次验证风险识别结果,反复推算风险评估结果,根据风险应对策略的不同,把相应的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制定出来,最后就是执行内部控制监督、奖惩机制,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
四、结语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内部控制。各单位应当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符的内部控制予以贯彻实施,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单位经济活动被调整以及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时,也要相应的改进内部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纳税,2017 (36):117-118.
[2]丁莹.浅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学习,2017 (1):233-233.
[3]杨玮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财会学习,2017 (15):24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