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响“优”和差的相关因素,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环境因素,三是个体主观努力。对先天遗传因素,我们要准确把握,扬长避短;对后天环境因素我们要辅助、改良;对个体主观努力因素,我们要激励。可以通过了解、尊重、激发、爱与欣赏等程序步骤来培优补差。
关键词:“优”“差”;相对概念;“培优补差”;策略
一、 “优”与“差”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优”和“差”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优”是指“优等生”,简称“优生”。通常是指学习成绩在一定范围内优秀的学生。有时也指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差”是指“学困生”。通常是指学习成绩在一定范围内不佳的学生。有时也指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不良的学生。学生个体之间不仅在学习成绩、品行表现方面存在差异,在其他方面差异也是存在的。
差异性是普遍的。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学生群体,无论从哪个方面、以什么标准来看,个体间的差异都是存在的。希望通过“培优补差”实现质的飞跃、达到全“优”是不切实际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能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已。
差异性是全面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及自我认知智力等。其基本组成是多元的,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科学的做法是全面发展、扬长避短。一方面,各种智力,不管其遗传物质基础如何,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智力不是均衡的,要把自己的优势智力加以培养,即个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与学习成绩存在较多相关的是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用学习成绩的优差来评价学生的全部发展显然是片面的。
二、 “培优补差”的策略
弄清了这些问题之后,来说说“培优补差”的策略。
从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因素来说,不外乎三大类,一是先天遗传因素,其中最相关的是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二是后天环境因素,其中最相关的是学校和家庭因素;三是个体主观努力,其中最相关的是情感态度观念和过程方法。先天遗传素质优秀、后天环境优越、个体主观努力优异,是成为“优生”三个条件。反之,先天遗传素质不良、后天环境不佳、个體主观努力不大,任意一项便足以产生“学困生”。“培优补差”就是要针对这些方面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先天遗传因素,我们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扬长避短。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注意力、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要了解。在学习生活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教师对外向型的学生多些激励,对内向型的学生多些勉励。比如,建设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家校共育、丰富课堂内外学习资源……对学生个体,我们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比如,用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榜样力量鼓励学生立志,指导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过程、发展智力……
从教学程序步骤来说,教师对学生应了解、尊重、激发、爱与欣赏。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了解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后天条件,了解学生的个体主观努力状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状况,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脑的发育水平;学生的心理状况包括,学习动机水平、注意力、认知能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情绪情感水平、意志力、能力、气质、性格、思维习惯、元认知能力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后天环境条件,包括家庭状况、在校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等。学生的个体主观努力是指学生个体行动。它是行动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决定着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也决定着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首先,在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条件和水平,实事求是,尊重人成长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其次,尊重学生作为个体学习成长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第三,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挖苦,侮辱,体罚学生。多些鼓励安慰。不当面揭丑揭短,不爆学生隐私。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三是激发。在了解、尊重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热情和潜能。激发,要遵循原则,讲究方法策略、程序步骤。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直观性、启发性、系统性、巩固性、力量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原则,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还要坚持育人原则,不断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加强理想前途教育、职业愿景教育,指导人生规划,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对学困生更要给予期望和等待。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以激发。四是爱与欣赏。学生是未成年人,来自成年人的爱与欣赏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外化的欣赏溢于内在的爱。爱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学生,要学会悦纳学生的一切,包括优点、缺点、平庸点。而不是对学生的某些缺点斤斤计较。我们当然希望学生优秀、卓越,但也要能坦然地接受学生的平凡、平庸。悦纳不是听之任之、无为而治,而是在大局上的一个根本态度。在悦纳的前提下,讲方法、讲策略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促进学生进步。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进步,便值得肯定和赞许。不把教育功利化。总之,为师者,根本的是要爱学生、爱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R].
[4]张世臣等.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智力的结构[M].1983年出版.
作者简介:
张庆军,四川省泸州市,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