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亚文化理论的《中国有嘻哈》节目走红现象探析

2019-03-07 12:08李旭喻瑶琴
西部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青少年文化

李旭 喻瑶琴

摘要:《中国有嘻哈》的走红与青少年对嘻哈文化的喜爱密不可分,具有青少年亚文化的典型表征,由于被 时尚工业所收编和商品化,当代嘻哈文化也对青少年亚文化进行了重构和消解。嘻哈文化在中国获得了重构和 消解,主要是尝试将这种小众文化打造成被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增加了大量有着中国元素的歌词, 说唱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使其成为全新的积极向上的为大众喜爱的新文化形式。

关键词:青少年亚文化;《中国有嘻哈》;嘻哈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45-04

一、青少年亚文化与嘻哈文化

(一)青少年亚文化理论概述

从学术史来看,20 世纪 30 年代,文化学、社会学、 政治学等领域逐渐开始将亚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在 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启时,亚文化现象就已经出现。 18 世纪末,剧烈的经济和政治动荡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 人的观念,一场从乡村到城市的大迁徙伴随着工业革命 出现,一个建立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大规模生产基础 上的新社会开始形成,经济上的等级划分,政治文化意识 被重构等。新的社群被激发出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和反 抗意识,这是亚文化理论形成的主要动因。[1]

对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三个流派:流行 文化的批判学派、民粹主义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流行文 化的批判学派认为青少年亚文化的拥护者是文化工业的 牺牲品和受害者,他们对亚文化的追捧体现了他们的堕 落盲目和低俗趣味,他们并不能分辨哪种文化应该习得 并遵循,哪种文化又应该拒绝摒弃。民粹主义学派忽视 了统治阶级为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主文化之外的 多元文化的引导和操控,过于乐观地估计青少年亚文化 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一种全民文化狂欢 的假象。伯明翰学派的观点是,身份认同和仪式抵抗是 青少年的一种诉求。[2] 在我国对青少年亚文化现象如同 人文化、弹幕文化等的研究都是承袭伯明翰学派的观点。

(二)嘻哈文化溯源

如果要给嘻哈文化“认祖归宗”,可以认为非洲文化是父,美国社会是母。非洲黑人的原始部落文化是嘻哈 文化最深层次的基因,而美国社会则为它的成长提供了 空间与土壤。经过几代人的传递与创新,嘻哈文化逐渐 演变形成自己的内容体系。

嘻哈(Hip-Hop)从字面来看,“Hip”是臀部或髋 部的意思,“Hop”是跳跃的意思,两者可以理解为轻扭 摆臀,是街舞雏形阶段的典型动作。早期嘻哈文化的题 材多表达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不满,语言中充斥的粗口, 嘻哈文化的主旨更多的是“愤怒”“憎恶”“反叛”。正 因为如此,“Hip-hop”常被认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不少嘻哈歌手因此招致麻烦,唱片被认为“有内容问题”, 甚至使歌手丧命。但随着嘻哈文化的发展,嘻哈的内容 形式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仇视一切”到享乐至上,从诅 咒白人、社会和政治到沉溺于毒品、街头暴力、乱性等。

(三)青少年亚文化与嘻哈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是一种次文化,早在 1950 年,大卫·雷 斯曼就指出了大众和次文化的差别,认为次文化具有颠 覆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 的人,而次文化则是“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青 少年亚文化群体通过追求服饰、音乐爱好和生活方式等 的差异来与主流社会相区别,比如“二战”后英国出现 的小众青年人群,他们与主流社会标准有偏离倾向且有 自己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泰迪男孩、光头党、摩 登族、嬉皮士和朋克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美国 的嬉皮士、雅皮士、嘻哈族也在美国风靡一时。他们以一种打破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彰显自我 的存在感和重要性。[3]15

可以肯定的是,嘻哈文化在我國是一种青少年亚文 化。根据一点资讯发布的《中国有嘻哈兴趣阅读大数据 报告》,29 岁以下“嘻哈粉”占据了 3/4 以上的粉丝席 位,整体呈现出典型的年轻化特点。除此之外,嘻哈文化 之所以能发展为全球性的青少年文化,根本原因在于他 的叛逆和构建表达了青少年身份的本质,青少年亚文化 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利益的代表,具有边缘性、 颠覆性和批判性,嘻哈通过带有攻击性的歌词和音乐抨 击生活中的不公平和各种社会现象,因此天生具有亚文 化的基因。

二、《中国有嘻哈》节目的走红

(一)《中国有嘻哈》走红的背景

以《中国有嘻哈》为载体的嘻哈文化的热潮不是一 夜之间发生的。自从几年前《中国好声音》火热之后, 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不断出现,优秀的流行歌手资源都被 挖掘出来了,而且节目的形式也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更名之后的《中国新歌声》推出后,导师和赛制方面都 能看出节目组的“良苦用心”,但是歌手资源的枯竭让人 感觉节目“难以为继”,“综 N 代”存在的问题变得更 加明显。《中国有嘻哈》题材虽然小众,但其音乐形式、 歌手、赛制等方面都令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嘻哈文化在 中国各地的生根发芽,已有一定的受众土壤,这也是爱 奇艺投入制作这档嘻哈主题综艺节目的参考因素,凭借 70% 占比 35 岁以下的用户以及过往自制综艺的优秀成 绩,爱奇艺用综艺娱乐的形式将嘻哈文化推向最广大的 年轻用户群体。

(二)《中国有嘻哈》的受众定位与需求满足

新媒体普及的环境下,视频用户的分众也随之更加 细化。爱奇艺坚持“有趣是唯一出路”的理念,与各大 内容制作团队深度合作,打造年轻、有趣的爱奇艺“综艺 生态”。由爱奇艺推出的《中国有嘻哈》也是将目标定 位放在青少年身上。

首先,那些对嘻哈音乐认知度较高的群体原本就是《中国有嘻哈》的目标受众,而对嘻哈文化接触较少的青 少年,在《我是歌手》《快乐男声》等这类音乐综艺节目 后,嘻哈文化这一小众文化题材的新鲜神秘、追求个性的 特点也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不同于以往谦和的综 艺节目氛围,年轻的选手不仅是歌手,而且通过嘻哈音乐 表达自己的个性态度和娱乐精神,引起更多同辈人的共 鸣,炫酷的题材和年轻个性化的选手,都符合青少年群体追求个性的心理。此外,节目的明星制作人本身自带流 量,吸引大批粉丝关注:“小鲜肉”吴亦凡饱受争议、潘玮 柏疑似恋情曝光、热狗犀利又不羁、张震岳被调侃“不知 道来干嘛”,加上节目播出后,他们的专业水平、说话方 式、甚至穿搭引发的关注,都赚足了话题,满足了青少年 群体的趣味性需求。

除此之外,这档小众题材面向大众用户的节目,让很 多青少年觉得对嘻哈这种新鲜东西的喜欢显得自己更高 级,当其他人还在朋友圈分享流行乐、民谣时,分享嘻哈 音乐会让人感觉更有品味、更独特,这也是青少年对新事 物敏感的表现。

三、《中国有嘻哈》节目中青少年亚文化的表征

(一)风格符号:个性自由的嘻哈元素

青少年的话语风格、行为风格总是具有一定的符号 模式、遵循一定的编码规律。各种符号构成了青少年亚 文化的风格特征,对这些符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认 识嘻哈文化。

1. 服装

嘻哈典型的装扮:宽大的印有夸张的 LOGO 的 T 恤, 同样宽大拖沓的板裤、牛仔裤或者是侧开拉链的运动裤、 篮球鞋或工人靴、钓鱼帽或棒球帽、民族花样的包头巾、 头发染烫成麦穗头或编成脏辫、Matrix 的墨镜,还有大 粗链子、手环等。宽大简单的服装原本是由布朗克斯区 黑人的经济条件决定(穿超大尺码的衣服不需要经常买 新衣服),头巾和帽子最初也是在街舞中起到保护头部的 作用,大金链子是出于炫耀目的和挑衅意味的搭配,这些 都是当时的嘻哈青年生活和价值观的表现。随着嘻哈文 化愈演愈烈,商业价值被挖掘,嘻哈风格的产品和品牌纷 纷出现,虽然现代嘻哈青年有着更好的经济和生活条件, 但原有的搭配作为标识的嘻哈风格被保留下来,更多了 酷的气质。服装是表现自我的媒介和非语言传达的载体。 节目中选手们的服装是张扬突出个性,带有挑衅意味的 表现形式,如超大的服装廓形,反叛传统的同时有着积极 的态度,如炫耀性和运动感的配饰。[4] 总之,区别于其他 风格服饰的嘻哈风格是以选手的个性肆意和追求群体认 同的精神内涵为内核的。

2. 语言 嘻哈音乐的精髓就是自由表达,这在词汇、语法和语音特点上都有体现。在词汇上,节目引起的热点话题的 “有 freestyle 吗?”其中 freestyle 也就是即兴说唱引起 了大家的兴趣。Freestyle 对说唱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 要有很多押韵脚的基础和经验,然后有快速的现场反应并且找到合适的内容来说唱,同时還要处理好节奏。说 唱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各种押韵,有单押(一个字押着 韵)、双押(两个字押着韵)、跳押(隔了一句的刺猬押韵)、 三押(三个字押着韵)、转韵跳押(每两句的韵不一样并 且每个 line 都是押韵),这些也叫做 punchline。比如节 目中选手们表演作品里的歌词:

单押:校门口美味的路边摊还在不在 包里塞的小吃 那是外婆给的爱双押:她教我如何起跑 我闭上双眼祈祷 三押:不理睬那是非 继续让他自卑 还妄想插翅飞 转韵跳押:QWER  把你带走   别说没用的屁话  忍你太久 说你来自于地下 hiphop 泰斗 在语法上,嘻哈语言中严格详尽的英语语法规则不再成为束缚,主谓之间的一致性要求、动词变化也没有严 格限制,标准语法规则的消失使得语言更活力自由。而 在中文说唱中,汉语言本来就博大精深,很多词汇的词义 与词性具有很大包容性,在嘻哈语言表达中更能得到彰 显。比如 MC《差不多先生》中的歌词:“听着差不多的 音乐、喝醉差不多的糗,有着差不多的绝望,做着差不多 的梦,穿着差不多的衣服,脑袋差不多的空……”“差不 多”这一形容词,它模糊的概念运用不再受语法语义的 限制,更多的是充分展示所要表达的一种状态。

在语言发音上简短有力。英语说唱语言的简化,例 如:动词后缀 -ing 被简化成 -in,hopping 变成 hoppin、 rocking 变化 rockin、you 简化成 ya 等等,嘻哈音乐往往 顿挫有力、节奏感强。中文与英语的语言规则不同,表现 在中文说唱,歌词的发音都会比较短促而有力,发音声调 也会根据内容表现进行调整。

3. 手势 嘻哈文化中的手势源于帮派文化,是黑帮之间确认身份的一种方式。嘻哈里面最有名的两个手势如图 1, 代表着 Peace 和 Love。Peace 和 Love 是嘻哈的核心精 神,20 世纪 70 年代由 Afreka Bambaataa 领导的 The Zulu Nation 为了鼓舞年轻人远离罪恶,走向自由、和平互 爱,引导 Hip-hop 往积极方向发展,颁布了《Hip-hop 和 平宣言》。图 2 的手势是 Old-school—rap 里的一种风格, 基于同一个 beat 不改变,重点在于词和说的风格,这也 是看一个 rapper 说唱基本功的方式。图 3 手势的意思是 west coast,是代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手势。图 4 是吴亦 凡最喜欢的手势 hang loose,就是放轻松的意思。《中国 有嘻哈》里面有一种常见的很嘻哈打招呼方式:前掌击 前掌,后掌击后掌,上拳击下拳,下拳击上拳,双拳相对,拇指相合,双手相扣,用力将自己和对方的肩膀碰在一 起。而在镜头面前选手们常做的一个手势:将头埋进手 臂;这个舞步叫做 Dab,现在指代一种很 swag(“酷”“自 信”“有型”“有自己的风格”)的方式。

(二)仪式抵抗:有态度的选手与说唱

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征表现为仪式性抵抗。当青少 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或父辈文化产生矛盾,在没有现成 解决措施情况下,囿于主流文化的压力,只能通过风格化 的方式进行仪式性抵抗。个性自由的嘻哈元素表现了这 一群体的“断裂”的设置。除此之外,节目中也能看到 一些更激烈主动的抵抗。

《中国有嘻哈》节目秉承“主张表达、强调态度”的 制作理念,致力于给年轻人打造自由的音乐舞台。与其 他音乐选秀节目不同,在《中国有嘻哈》节目中,能听到 这样的对话“你为什么要参加比赛?”等等。这种不同 于以往音乐选秀节目的参赛者形象,并非刻意伪装出来, 很多嘻哈歌手的口头禅就是“keep real”“做自己、不装 逼”,这也是嘻哈音乐的本质属性。也正因为对真实的追 求,在《中国有嘻哈》中,选手们明显分为两个阵营差别: 练习生与地下饶舌派。练习生代表主流流行音乐风格, 他们受过专业的流行音乐的训练,迎合大众对于流行音 乐的审美需求,可以说是流行文化工业的产物。而地下 说唱歌手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签约经 纪公司,都是独立发展。一开始,练习生与地下 rapper 就 表现出对立的状态,地下 rapper 瞧不起练习生,在他们看 来,练习生派都经过包装,歌词也并非自己原创。在以往 的选秀节目中,这种对立和火药味是很少见的。在观众 看来,一方面,嘻哈歌手目中无人、飞扬跋扈,甚至被评价 为没有教养。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许多年轻人内心渴 望的真实与直接,敢于跳脱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自我认 同,他们可能刺人但也坦荡磊落,很多观众被节目圈粉,一部分原因也是他们喜欢选手们的态度。

(三)生产与消费:源于市场成于自身

《中国有嘻哈》走红所反应的嘻哈文化生产与消费 的特征和表现,更加突出了青少年亚文化这一概念。从 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来看,嘻哈文化的生产者显然不是政 府或政府资助下相关的组织机构,一般来看,嘻哈文化 更像是市场和商家打造的文化产品,商家凭借对市场需 求的敏锐嗅觉,制造出具有嘻哈风格的物品和品牌,嘻 哈文化与一般大众文化的区别体现在商家在生产“大 众文化”文本的同时,也生产了观念并引导青少年的行 为,“嘻哈文化”则不然,商家需要从“嘻哈文化”中 寻找灵感,它的观念并不由商家生产制造。在消费上, 青少年在消费的时候会赋予新的意义。商家生产的大 金链子、棒球帽、宽大 T 恤等相关产品时并没有赋予它 们意义,嘻哈音乐歌手对嘻哈文化意义的赋予都贯穿在 他们的说唱、表演中,是他们态度的表达,而青少年消费 者对于嘻哈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就是这一亚文化群体自 主形成的根源。所以,“嘻哈文化”源于外界或者市场, 形成于自身,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嘻哈文化”这一 青少年亚文化在进入大众领域的过程中,会有抛弃、保 留以及抵抗性的消解。

四、《中国有嘻哈》对青少年亚文化的重构与消解

(一)重构亚文化

近年来,许多网络综艺节目都在尝试将小众的亚文 化打造成被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例如腾讯 网络选秀节目《明日之子》中,赫兹代表二次元的虚拟 选手,在节目中一直强势晋级,引起观众关注和讨论,节 目背后意图翻转二次元文化,展示其先锋风格。在重构 亚文化的趋势下,《中国有嘻哈》节目给热爱说唱的青 少年亚文化群体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节目的最终目的也 是为了改变嘻哈文化在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打造全新 的、积极向上的面貌特征,让嘻哈文化也能在我国主流文 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节目播出到节目中许多选手成为 大众偶像,说明了嘻哈文化发展为主流受众所能接受的 文化。[5] 过去说唱文化更多的歌颂反抗,因为它叙述的 是被社会排斥在外的经验,无论从音乐上还是风格上,它 更多的是暴力犯罪或者低俗。但是从节目中可以看到, 说唱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实现了嘻哈文化风格的再定义,使之 逐渐进入主流的接受范围。

(二)市场消费对风格对抗的消解

一般来讲,市场总是追求新奇和独特,嘻哈文化本身崇尚个性、独立不羁,很容易被商业“盯上”进行收编, 对嘻哈文化的叛逆性、批判性、颠覆性进行消解,将其纳 入时尚消费,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锋。克拉克曾经对这一 收编过程进行了描述:“亚文化风格的传播要依赖于一个 新的商业和传播体制的网络或者基础建设。这种小规模 的唱片行,唱片公司,时装精品店以及一家或两家生产女 装的公司——这些是工匠资本主义(art1sancapitalism) 的新的变体,而不是更加一般的现象、非特指的现象,它 们左右了商品‘操作的逻辑。”[6]187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有嘻哈》12 期节目(不包 含直播赛)中,总共出现潮牌超过 65 种,其中红花会小 白身上的奢侈品最多,全身上下都是 CUCCI,艾福杰尼 和吴亦凡身上的 Supreme 單品次数最多,GAI 穿国潮最 多,AJ 出现的不同鞋款超过 25 种。嘻哈文化属于边缘 的青少年亚文化,但是它鲜明的风格和独有的个性与当 前讲求个性消费、时尚消费的潮流不谋而合,嘻哈成为一 种个性符号,成为符号消费极好的载体和对象。

(三)文化交融对风格对抗的消解

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说唱歌手自成一派,形成 独具特色的说唱表演。节目也邀请了各地本土说唱歌手 参与比赛。广东说唱欧阳靖、重庆“匪帮”说唱团体“gosh” 中的 Gai 和 Brigde、武汉说唱团“No Fear Family”中的 Bigdog 王可、西安最具号召力的说唱团体“红花会”里 的 PG one 和小白、“nous underground”的辛巴和新疆 说唱沙暴兄弟里的艾福杰尼、黄旭等等。节目非模式化 培养和自由的舞台给了选手充足的创作自由度,选手们 带着团队的精神和自己城市文化展开竞争。

首先,文化的交融体现在对中国元素歌词的大量运 用,让观众意识到嘻哈说唱和民族风可以做到相得益彰。 如选手 Gai Gai 的一首热门歌曲《天干物燥》中的歌词, 融入了汉族民间打更习俗,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他的 其他歌曲也都带有中国风元素,像《苦行僧》《空城计》《一百零八》等。除此之外,节目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传统 乐器元素的融入,如 VAVA 的表演《穿我的新衣》,将中 国国粹京剧戏曲表演的唱腔、古典乐器、舞美设计中的大 红灯笼戏曲元素与嘻哈说唱相融合,使说唱更富有中国 味道。这种将嘻哈说唱形式与地方特色或者传统文化相 结合的方式,使得嘻哈文化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所带 有的反叛特征弱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在文化融合与创 新中逐渐消解。

其次,当嘻哈说唱成为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方 式时,反叛的意味也不那么明显了。如节目中选手孙八一的说唱关注贵州留守儿童、呼吁交通安全、致敬环卫 工人等,关注中国的社会环境,展示我们自己的故事;小 青龙《Time》中“走尽春夏秋冬天南地北,母亲已经白头, 我也不再年幼”体现的是中国人亲情人伦的传统家庭思 想,不仅在消解对抗也剔除了嘻哈原来的暴力犯罪等糟 粕。同时节目海选过程中淘汰全程英语说唱的选手,也 让人们看到《中国有嘻哈》一开始就不仅是定位到小众 人群,而且有着向大众推广嘻哈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孟迎登 .“亚文化”概念形成浅析 [J]. 外国文学 ,2008(6). [2] 伦亚男 . 青少年视域下表情包研究 [D]. 沈阳 :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3]( 英 ) 斯图亚特·霍尔 , 托尼·杰弗逊 .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M].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4] 晁英娜 . 嘻哈服飾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D]. 杭州 : 浙 江理工大学 ,2016.

[5] 王丹宇 . 网络综艺节目中亚文化符号标出现象——以《中 国有嘻哈》为例 [J]. 声屏世界 ,2017(10).

[6]John Clarke.style[M]//Stuart Hall,Tonny Jefferson.Ressistance Through Ritual:Youth Sub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Hutchinson,1976.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