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玲,李玉秋,刘小飞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工信部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在2020年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将达到50%,到2025年将达到70%,医疗器械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医疗器械相关人才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修课程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中直接面向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维修技术岗位能力的学生,让学生通过技术能力的掌握,具有毕业后直接上岗的能力。
首先,课程内容难度大,课时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内容主要为各种医疗器械仪器结构、原理、故障分析及排除,仪器构造一般较为复杂,原理较为抽象,电路较为枯燥乏味,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实践教学平台不理想。课程偏向于实践,但相关实践平台的建设较为困难,课程实践所涉及到的医疗器械实训设备价格较贵,难以实现普及。最后,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缺少系统性,勤于思考、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反而成绩不佳,影响学习积极性。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修课程紧密结合医用电子行业发展对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需求,以适学够用、能力培养为原则,坚持适学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突出专业技能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学生不但具有“职业技能的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岗位就业面”,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依据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对高职院校、医院设备科及医疗器械企业专进行调研,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采用访谈、研讨等方式,对本专业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岗位、任务、能力的要求,构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发展规律,由专任教师和行企业专家讨论,进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包括医用电子仪器的使用、维修、维护等,课程内容设计以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维修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确立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要求的教学目标。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维修岗位能力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维修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维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选取临床应用广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心电图机与监护仪及通用技能设计学习情景。将仪器的工作原理、系统结构、性能指标、电路分析、临床应用、电气安全等理论知识的掌握贯穿于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中。课程项目内容设计见表2。
表2 课程内容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理实一体化”以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中都考虑2个方面,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较多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如在“心电图机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情景中,我们设计了一些常见故障案例的检修工作任务,由学生分组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故障分析、故障判定和故障修复。随着学习情境的深入,老师讲解得越来越少,学生的讨论思路越来越清晰,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表明学生从经验学习慢慢过渡到了自主学习,除动手技能获得训练外,逐渐获得了故障检修思维等技能智慧和团队协作能力,满足了医疗器械维护维修岗位的能力要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体现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法十分重要。针对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设计岗位工作能力任务,根据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开展实践过程性考核。过程考核的重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5个项目分为16个工作任务,各个工作任务都有详细的任务书和任务考核表。课程考核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占80%,学生互评占20%。教师在讲解与布置任务后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针对基础知识、职业素养、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报告、团队合作做出分项评分。学生互评内容有职业素质、任务完成、团队合作能力和多次任务贡献情况。同时,在课程内容设计最后一周的综合实践中,采用校内教师与专业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及时、客观、公正地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在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间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整改,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过程性体现能力的考核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现岗位能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社会与企业的一致认可。学生参加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医用电子仪器维修技术”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二等奖3人次;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获得三等奖。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较为良好,今后将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