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风采录

2019-03-07 07:14肖凌霄吴远竹
藏天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史馆贵州省贵州

文/ 肖凌霄 吴远竹

年尾岁末,到处都在精心炮制各种文化盛宴。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一直在传承经典、发扬传统文化的路上,为贵州文化老人和观众牵线搭桥。这个岁末,文史馆也给观众奉上一道道别致的文化大餐。

◎ 孙竹雅作品四屏草书立轴

◎ 孙竹雅作品中堂竹立轴

孙竹雅 清新淡雅 画如其人

◎ 孙竹雅作品

2019年,时值贵州书画家孙竹雅诞辰二百周年。11月22日,贵州省文史馆为孙竹雅、孙竹孙举行书画作品展暨艺术研讨会。包括文史馆馆员戴明贤、杨抱林、顾朴光、王忠才等在内的著名学者、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以及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孙氏后人等60余人与会交流发言并观展。

清末至现代的100多年间,以孙清彦(号竹雅)、孙嗣煃(号竹孙)为代表的贵阳孙家在诗文书画方面名重一方,是有名的“书画世家”。

孙竹雅(1819-1884),名清彦,字士美,号竹雅,有“清贫太守”之称,其书法行草隶篆皆擅,犹劲秀润;绘画精妙超群,花卉竹兰、山水人物、翎毛草虫无一不精。近年发掘整理出的《学书枝言碑》是其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之合璧。

孙竹孙(1882-1967),名嗣奎,字竹孙,孙竹雅之孙,贵州省首批文史研究馆馆员。孙竹孙仰先辈之渊源,擅长水墨丹青,尤善画竹。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皆于其笔下灵动展现,虽以墨色为主,却熠熠生辉,自成风格。其书法以颜体为宗,笔力雄健,端庄韵重。建国初期,其竹画和与友人合作的花鸟画曾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美术展览。

著名文化学者顾久先生评价说,孙竹雅、孙竹孙祖孙二人是用阅读、写作、诗画等来追求圣人境界、哲人智慧与文人自由的“雅者”。

研讨会上,戴明贤先生认为,面对贵州先贤,一方面要“向后看”,在史料方面做整理挖掘抢救性工作,一方面要“向前看”,宣扬、传承贵州乡贤文化,以乡贤为线索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建立贵州文化自信,这两方面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书画理论家顾朴光介绍了孙竹雅的绘画艺术成就,认为其为“贵州画竹第一名家”,画如其名。

刘惠浦 平中见奇 返“浦”归真

2019年12月8日上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书画易》主办,荣宝斋(贵阳)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返“浦”归真——刘惠浦个人书法作品展在荣宝斋贵阳分店开展。

刘惠浦,湖南邵阳人,1946 年生于贵阳。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州省书法艺术研修院院长。刘惠浦自幼从父学习书法,五六岁初临《三门记》《仇锷墓铭》。入学后,力攻小楷,遍临二王《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及赵孟頫《汲黯传》。

1982年始教书法,又继续钻研钟繇及王羲之小楷神韵,临习《勤礼碑》《大麻仙姑坛记》《玄秘塔》《张迁碑》等碑帖,擅长毛笔小楷书法。刘惠浦长年坚持不辍遍临和研究历代碑帖,敢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世纪80年代起,刘惠浦在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创办的书法学校任教,同时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创办的贵州省书画艺术学校及贵州书画函授学院任教,培养贵州书法人才。1996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2008年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员。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对刘惠浦的小楷有较高的评价。其数千字《药师功德经》的一气呵成,得启功先生及诸同道称道。

“魏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以传统为师,以楷书为始,才有了刘惠浦作品字间的简静与沉稳。书写有魂莫不是唯道是从、由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更在于顿悟后不为形所役的求变。”本次策展人左右先生说,此次书展策名为“返‘浦’归真”,取刘惠浦名中的“浦”字谐音“璞”,有“返璞归真”之意。

“归真”不仅仅指传统的回归,还寓意境界之升华。常年研习古人书法使得刘惠浦作品每一笔每一划都有出处,但又不拘泥于出处,经年打磨、创作凝炼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刘惠浦小楷看似平正,实则险绝,细读更加精妙绝伦;其行书和草书照样笔笔精绝、字字耐读,可观其作品在传统和创新层面的极致把握与拿捏。左右先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对刘惠浦书法作品的欣赏和再认知,呼吁大家重新认识传统和创新,并正确认知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著名文化学者顾久对刘惠浦的书法艺术评价颇高:“最感动的是刘老师的正楷字,中国人写字都是从正楷开始的,正楷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镣铐’就是中国人的规范,是做人的横平竖直,他的正楷字戴着镣铐同时还跳得非常潇洒,给人纯正的美。”

王萼华 萼华之后 何处生花

◎ 王萼华《微波楼别稿》

2019年12月11日,《贵州文化老人丛书》第六辑王萼华《微波楼别稿》出版座谈会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举行。顾久、戴明贤等知名文化专家学者,部分贵州省文史馆馆员,以及王萼华后人、学生等20余人汇集一起,对贵州文化老人王萼华其人、其文、其迹展开深入座谈。

《贵州文化老人丛书》是贵州省文史馆整理编辑的大型文史丛书,于2012年启动,至今共编辑出版了文史类6辑13本,书画类1辑2本,包括李独清、杨祖闿、陈福桐、黄源、王萼华、谭佛佑、余未人等人著作,《微波楼别稿》正是此丛书成果之一。“微波”是王萼华书斋名,出自曹植《洛神赋》中的“托微波而通辞”。

王萼华(1917—2001)字贻榖,号微波楼主,贵阳人,祖籍浙江绍兴。著名文史专家、书法家、诗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80年开始主持编纂《贵阳市志》,并积极参加诗词书画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活动,参与文物的抢救和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促进传统诗词的发展,王萼华参与创办贵州省楹联学会、贵州省诗词学会和贵阳市楹联学会。1994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

在地方志任总纂期间,王萼华组织编纂了《贵阳市志》中的建置志、地理志、军事志,审订文物志,主持编印了《贵阳名胜诗词选》《贵阳名胜文赋选》《贵阳名胜楹联选》和《金筑丛书》。

王萼华重视文物保护,为贵阳名胜古迹阳明祠、文昌阁、甲秀楼翠微园、圣泉、桐埜书屋和达德学校、大觉精舍,以及青岩古镇的修复开放提供历史资料、出谋划策。

1998年,甲秀楼建楼400年,当时已80高龄的王萼华亲自选料、亲笔撰写碑文并婉拒留名。

王萼华以诗词文章和书法名世,诗词多散见报刊,其专集有《微波楼诗词集》,收录古今体诗320首,词140余首。

王萼华书法兼备各体,以行书、隶书享誉于书界,他认为书法要表现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还要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品评鉴赏能力。

《微波楼别稿》编辑工作于2015年底启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将搜集到的王萼华先生稿件编为诗稿、词稿、联稿、文稿、讲稿,后面附上王萼华先生后人写的《王萼华先生行述》以及先生生前好友的纪念文章,总集名《微波楼别稿》,历时4年终于在2019年8月出版问世。

“王萼华先生是我景仰的前辈诗家,锦心绣口、才华超逸。他家学渊源又兼才气过人,是不世出的人。”戴明贤先生现场回忆了他与王先生相识的细节时说,王萼华的诗词造诣非常高,诗、词两者差别非常大,但萼华先生的诗和词都非常好,书法也非常好。经历过文革下放,先生晚年在省市的修志、文保、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得以充分发挥才华、学识和经验,做出重大贡献,受到广泛尊重和敬爱。

黄济云 把书法当作生命

“他一生把书法作为爱好甚至生命,这已经超出了书法的意义和范畴。”12月20日,在贵州省文史馆举行的2019“山骨讲堂”第四期——黄济云书法作品展暨艺术研讨会上,黄济云先生弟子、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这样高度评价恩师。

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纂顾久,贵州省文史馆副馆长杨玉和、曾达,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人物传记作家丁芝萍,文史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以及黄济云先生家属50余人,从各自角度围绕黄济云先生书法、诗歌等作品艺术及其为人师表的品格展开座谈。由贵州省文史馆编辑的黄济云新书《黄济云诗钞》亦在研讨会上首发。

本次展览共展出黄济云先生书法作品近30幅,真、草、隶、行、篆作品皆有,相当一部分代表了黄济云先生书法的最高水准。

黄济云(1930—2018年),四川宜宾人,贵州老年大学原书法教师,1994年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爱好文学及研习旧体诗文、书法,数十年遍学真、草、隶、篆多家字体,潜心于书法艺术,擅多种字体,尤精3种:一是夹钟、赵及隶、篆韵味之小字;二是从魏碑体转化而成,回腕悬笔而书,间魏碑、隶篆的新碑体;三是显雄强、厚重的大字。

黄济云作品多次在北京、南京、昆明、深圳、宜宾、贵阳等地展出,展出作品包含甲骨、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章草、今草、碑体等17种字体。

黄济云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书展、国际书展、国际临书展,多幅作品被毛泽东、孙中山、梅兰芳、刘少奇、李白等纪念馆收藏,1979年参加全国群众书法竞赛获一等奖。

《书法》杂志曾撰文评论:“别具一格,运笔轻灵,结构活泼,得清雅秀丽之趣。”

2009年6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黄济云个展,展出其创作的书法精品约300件。

此外,还出版了专著《黄济云书法集》,编著了《书法教程》上、中、下三册。

黄济云练了约70年碑贴,各书体皆有涉猎,书法得诸体精妙。此次展出的30幅作品中,既有北碑基础下的字势开张大气,又有唐碑根底的字势严谨笔法精到,还有章草基础的笔法严明循规蹈矩,整个作品展中不少大幅作品,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气象。

“父亲一辈子热爱书法,但从未当成职业,而是他的一种精神食粮及情感的自然状态,更是生活之余的一份坚守。”黄济云女儿黄振羽说。

从北京赶来的张超中是黄济云的得意门生,他对黄济云生平和艺术都有很深的感悟:“先生一生把书法作为爱好甚至生命,这已经超出了书法的意义和范畴。他的作品超凡脱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代中国是非常需要的。 ”

张超中说,认识黄济云先生前,觉得贵州的山水很好,认识他后,觉得贵州的人文也很好。“我在贵州9年,正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时候,在精神没有着落的时候,他把我引向传统文化的大道。我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他对我的期待。”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就跟随黄先生学习书法。从书法的精艺到做人,我都受到先生很深的影响。”贵州省文史馆馆员邓健回忆,自己不管是对艺术的领悟还是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心底的修养都跟黄先生学习很多,黄先生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其不争的品格。

在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陈弘的印象中,黄先生是一个苦学派,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为后辈做出了表率。

黄济云弟子陈开星回忆起先生点点滴滴,几度哽咽落泪。在他看来,能结识这样一位好老师,是自己一生中的自豪和骄傲,先生无论人品、师品、书品,都是他人生的风向标。

“黄济云先生能闲别人之所忙,忙别人之所闲,体现了一个文人应有的情怀。他一生坚守传统,都在追求为人的超越感,这些都值得尊敬和学习。”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纂顾久说。

贵州省文史馆“山骨讲堂”自2016年开讲至今,已举办36场。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茂爱说,贵州有很多“文化宝贝”,文史馆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文化大家和文化老人搭建平台,展示和宣传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作品,通过更多的社会活动让他们的作品和精神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文史馆贵州省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关于政协文史馆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互联网+”时代文史馆的发展策略
贵州,有多美
朱德与周予同关于文史馆的一段谈话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未 便 再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