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荟萃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王国化石展拾贝

2019-03-07 07:14曾嵘
藏天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鱼龙关岭海生

文/ 曾嵘

1957年胡氏贵州龙的发现和研究,开启了贵州乃至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历史帷幕。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发现的此类化石非常有限,各大博物馆和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的收藏也很薄弱,不仅标本的种类贫乏,数量少,化石保存多不完整。

直到199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精美的海生脊椎动物化石后,各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竞相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近20年的系统工作,我国西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大量新的门类、新的地点和新的层位,逐步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值此以贵州关岭、兴义、盘县和云南罗平、富源等地为核心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开馆。为了让更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标本呈现在公众面前,贵州省博物馆与我国唯一的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进行院地合作,通过借展和复制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结合馆藏标本,举办了此次古生物化石展览。所展出的标本是目前国内种类最多、最全面、最成体系的,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单位对贵州、云南两省区域内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近20年的科学积累和历史沉淀,包括了标本的积累,技术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

在古生物展厅里,主要有两类展品,一类是经过专业修理的化石原件;一类是化石复制模型。“化石修理”是经过专业技术人员在显微镜下用专业工具,将生物结构(真正的化石)从围岩中剥离、暴露出来的过程,这是一个外科手术般精致和复杂的过程。化石复制模型是在全世界自然博物馆里通行的一个展示方式,它是原始化石标本的科学复制品,所有的科学信息都保留,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以用于科学的研究对比。本次展览展出的展品,不管是化石原件还是复制模型,都是研究用的标本,其化石修理及复制模型极具水平,真实地反映了古生物化石的本来面目,化石的生物结构和形态特征等等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展览是按照地质年代从早到晚的顺序,依次展出了贵州最有名的三个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和关岭动物群)的典型化石。其爬行动物化石标本涵盖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化石门类:鳍龙类(包括始鳍龙类和楯齿龙类)、鱼龙类、海龙类、原龙类、主龙类、赑屃龙类和龟鳖类。

◎贵州三叠纪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和关岭动物群代表地点分布示意图。

一、盘县动物群

盘县动物群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盘州市(原盘县)新民镇、普安县青山镇和云南省罗平县境内,化石产自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距今约2.47-2.42亿年。这是一个保存完整、数量多、种类丰富的化石组合,海生爬行动物已知门类和属种有:鳍龙类,如细颌乌蒙龙、利齿滇东龙、丁氏滇肿肋龙、小吻幻龙、羊圈幻龙、红果鸥龙、张氏幻龙、滤齿龙以及原始的楯齿龙类;鱼龙类,如盘县混鱼龙、新民龙;原龙类,如东方恐头龙;主龙类,如混形黔鳄;赑屃龙类,如云贵中国赑屃龙、黔大头龙、多腕骨大头龙。

1. 细颌乌蒙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8年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保存于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乌蒙龙为始鳍龙类的原始类群,其体形中等,头较小,下颌伸长,长满了细密的牙齿,颈部相对较短。

本次展品为化石复制模型,化石原件保存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标本保存完整,特征清晰。

2.楯齿龙

2008年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是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保存于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楯齿龙类是一支以磨盘状牙齿为显著特征的海生爬行动物,头骨厚重,上下颌及头骨颚部生长着磨盘状的牙齿,可以压碎软体动物的外壳。楯齿龙类扁平的身体和强壮的四肢表明,他们不是快速游泳的动物,只能在浅海环境中用四肢滑动。楯齿龙根据甲壳的有无,可以分为两大支系,即具甲壳的豆齿龙亚类和不具甲壳的楯齿龙亚类, 目前发现的化石大部分是豆齿龙亚类。

本次展品为化石复制模型,化石原件保存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这件标本十分珍贵,化石为三维立体保存的完全没有受地层挤压变形的头骨,故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古生物信息,最大限度地向我们展示了化石的本来面目,现有材料显示其是一类原始的楯齿龙类。据悉,目前世界范围内此类标本只有两个立体保存的完整头骨,这是其中的一个。

3.盘县混鱼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6年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保存于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盘县混鱼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鱼龙类,是盘县动物群中海生爬行类化石产出最多的标本,其数量不仅占统治地位,并保存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完整标本,预示其可能是盘县动物群中海生爬行类的优势物种。化石多为中小体形,体长1 至2米,身体流线型,四肢短而粗壮,鳍化明显。从头骨侧面可见大而圆的眼孔和尖而长的吻部,颈部极短。

本次展品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标本保存完整,特征清晰。

4. 新民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8年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是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保存于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新民龙是盘县动物群中非常稀少的一类鱼龙,其产出数量与盘县混鱼龙形成鲜明对比。化石中等大小,头骨较为特殊,鱼龙绝大多数是长吻,而它的吻部较短。最为奇特的是,新民龙的口腔后端具大型钝圆的豆状牙齿,这就意味着它有特殊的食性,吃甲壳动物,用牙齿来碾压。其独特的结构和食性也可能反映出它和其他鱼龙类分据不同的生存空间。

本次展品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标本保存了能提供重要信息的头部。

5. 东方恐头龙

◎ 该标本的研究成果2004年发表在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3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研究命名,正型标本是一几乎完整的头骨,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东方恐头龙”是指产自东方(指东特提斯地区)的具有恐怖头骨的爬行动物,是世界罕见的海生原龙类,具有超长的颈部,其颈部的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颈椎数目可多达30枚,每节颈椎和颈肋也明显加长,四肢特化呈桨状,尾部相对较短。研究人员根据其颈部构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捕食方式,即通过颈部肌肉和颈肋的特殊运动,采用“吞吸”的方式捕食猎物。

本次展品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是继2002年发现,2003年研究命名的东方恐头龙头骨正型标本后,出土的又一件标本,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同时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具海生原龙类近乎完整的骨架,为东方恐头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提供了详实的科学材料。此件标本曾经赴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展出过。

6.混形黔鳄

◎ 混形黔鳄成为德国《自然科学期刊》2006年第4期的封面故事。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6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混形黔鳄”是指在贵州发现的,具有水、陆混合特征的鳄形动物,是盘县动物群最重要的化石之一。这是世界上第一块海生主龙类化石,呈卷曲状保存,体长超过3米,上下颌的牙齿侧扁,尖如匕首,两侧边缘布满锋利的锯齿,可以轻而易举地刺穿和撕碎任何猎物。颈部较长,尾侧扁。它们的后肢比前肢更强壮,在陆地上可以像恐龙那样用四足或者两足行走;在海水里,它们主要通过尾部的强烈摆动推动身体前进。混形黔鳄是首次记录到的海陆两栖型早期主龙类,对研究主龙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形态功能分析及古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展品为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是2006年研究命名材料中两具保存基本完整骨架之一,也是其中保存材料最为丰富的一个个体。

7. 云贵中国赑屃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11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产地为云南罗平,副型标本产地为贵州盘县,用于研究的这两件标本都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

研究人员最初将这件标本命名为“云贵中国龙龟”,后来改名为“云贵中国赑屃龙”。该类化石分布于贵州盘县和云南罗平中三叠世海相灰岩中。它是中等体形的赑屃龙类,是非常奇特的海生爬行动物,外形貌似楯齿龙,但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动物牙齿呈佛手状,甲壳覆盖全身,包括躯干、四肢和尾部。

本次展品是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标本为化石背视,化石显示以外部特征为主。而贵州盘县产出标本为云贵中国赑屃龙副型标本,为化石腹视,标本以腹面内部特征为主。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8. 黔大头龙

因时间原因尚未公布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但化石标本完全符合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收录标准。2013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的大头龙类的一个新种,正型标本为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

黔大头龙是大型赑屃龙类,身体相对狭长,体表或具大小不等的甲片,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甲壳。该类型的标本非常的稀少。

本次展品是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

二、兴义动物群

兴义动物群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兴义市周边地区和云南省富源县境内,化石产自中三叠统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距今约2.42-2.37亿年。该动物群已发表的属种包括:海龙类,如乌沙安顺龙;鳍龙类,如胡氏贵州龙、杨氏幻龙、兴义鸥龙、岔江黔西龙、李氏云贵龙、康氏雕甲龟龙;原龙类,如长颈龙、富源巨胫龙、富源龙;主龙类,如富源滇东鳄。该动物群不仅包括海洋爬行动物,还有个别陆生类群(如巨胫龙)以及海陆两栖类群(如滇东鳄)。

1.乌沙安顺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6年中外学者根据贵州兴义乌沙出土的一件完整骨架,研究命名为安顺龙一新种,属海龙类。正型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

海龙仅生存于三叠纪海洋中,最初产自北美洲西部以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一带。安顺龙是我国海龙类的第一个代表,它的特点是:头骨扁平,呈三角形,吻部长度大约为头长的一半,牙齿比较尖锐,长脖子,以及长尾巴。

本次展品产自贵州兴义乌沙,贵州省博物馆1979年5月收藏,是贵州出土最早的海龙类化石。标本出露于中厚层灰岩中,围岩上下两面均含化石,显露化石较多的一面为龙体右视,颈部扭曲,使头骨呈顶视,颌骨脱落位于头骨右侧。化石除尾部不全外,身体其余各部几乎都保存。全长166厘米,头长18厘米,颈长32厘米,躯干长54厘米,尾残长62厘米。此件标本十分罕见,围岩被赤铁矿浸染成红色,骨骼完全硅化成白色,经古生物学家鉴定为“乌沙安顺龙”。这是贵州省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展出这件珍贵的标本。

2. 胡氏贵州龙

◎ 胡氏贵州龙(雄性个体)◎ 胡氏贵州龙雌性个体,带胚胎

国家首批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195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发现于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1958年经中科院古脊椎所杨钟健教授研究命名,是我国首次记录到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正型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

胡氏贵州龙的分布区域包括贵州兴义、安龙以及云南罗平和富源地区。其主要特征是:一般体长不超过30厘米,目前已知的最大个体体长达到50厘米。头骨小,呈三角形,吻部短而钝圆,眼孔大,牙齿尖锐细密。颈部和尾部的长度都超过躯干部分,肋骨肿大。四肢尚原始,没有特化成鳍脚。身体最大的特征是前肢非常强壮,肱骨长于股骨,尺骨明显加宽。

从本次的两件展品,我们可以看出胡氏贵州龙化石雌雄个体差异较大,雄性肱骨硕大粗壮,具发达的嵴供肌肉附着,显示前肢发达(图1);雌性肱骨纤弱圆润,嵴缺失,且发现带有胚胎的标本(图2)。这两件标本虽然都是同一个属种,但是反映了不同的科学信息。

3. 杨氏幻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4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锦玲等人研究命名,种名献给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奠基人及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开创者已故杨钟健院士。正型标本为一近于完整的头骨、下颌及不完整的头后骨架,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省兴义市。

幻龙是中等体形的始鳍龙类,多为1—3米长,是三叠纪特提斯海域最常见的类型。头骨小而扁平,长的颌骨边缘布满尖利的牙齿,捕食各种鱼类。四肢非桨状,是小型原始类群向大型进步始鳍龙类——蛇颈龙类演化的过渡类型。

本次展品为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的另一件标本,产自贵州兴义乌沙。从这件经过精心修理的标本,我们可以看到,头部几乎是立体保存,所有的生物结构都很清楚,骨骼没有一点损伤。从化石周围岩石的细密程度,我们可以想象,在显微镜下区分化石的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4.李氏云贵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6年由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程延年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是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保存于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产地为贵州兴义乌沙。

李氏云贵龙是最基干的纯信龙类,特征为:头很小,吻部伸长,牙齿尖而锋利,脖子长,桨状肢,尾巴细长等。

本次展品为化石复制模型,化石原件保存在浙江自然博物馆。标本产自云南富源,长4.2米,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纯信龙类化石。纯信龙类属于幻龙和蛇颈龙的过渡类型,这件标本的发现,对研究蛇颈龙的起源与系统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康氏雕甲龟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8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赵丽君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是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产自云南富源,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康氏雕甲龟龙是楯齿龙类中有甲壳的一支豆齿龙类,中等体形,体长2米左右,吻部长,呈“鸭嘴”状,背甲由小型多边形甲片组成,表面具明显纹饰。

本次展品产自云南富源,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由于它的下颌自然脱落,往前错位,所以它的楯齿清清楚楚地暴露出来,包括它的排列。“楯齿”就是长得像豆子一样的牙齿,本来只有从腹面才能看到。我们还可以看到它的整个身体的背面,包括头骨、眼眶、颞孔,甲壳。所以,我们既能看到这件标本背甲的完整结构,又能看到它完整的楯齿。

6. 长颈龙(幼年个体)

本次展品是长颈龙属未定种一幼年个体的不完整骨架,2007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研究发表,产地为贵州省兴义市岔江,标本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件长颈龙标本,是该属在欧洲和中东以外的首次发现。

化石保存在褐色泥质灰岩中,标本的头骨、大部分颈椎和四肢以及全部尾椎缺失。躯干部完整,暴露面为背面。骨架保存长度约为51厘米,骨骼细小,说明它是幼年个体。

7.李长颈龙(成年个体)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10年由中外学者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保存于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产地为贵州兴义乌沙。

长颈龙是大型海生原龙类,长达3米以上,头小,整个颈部的长度超过身体全长的一半,颈椎纤细并且极度拉长,具有发达的颈肋。四肢特化程度适中,尾部相对较短。

本次展品为化石复制模型,化石原件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自云南富源,是一完整的长颈龙成年个体。

8.富源巨胫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7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是一件比较完整的陆生原龙类化石,保存于黑色的泥质灰岩中,头骨比较破碎,但两侧下颌都十分完整。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云南富源。

这种动物通常以四肢爬行,而在快速运动时则以两足行走。头骨三角形,口内长满细小的锋利牙齿,很可能以鱼类或者贵州龙大小的爬行动物为食,是中国南方海相三叠系中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陆生爬行动物化石。这类标本与多种大型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和鱼类化石一起产出,暗示了岛屿型陆地及陆生动物群落的存在。

本次展品为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

9. 富源滇东鳄

2012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为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标本产自云南富源,是华南海相三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的陆生主龙类化石。

富源滇东鳄体长约1.5米,身体粗壮,头大,颈短,牙齿锋利,呈匕首状,边缘具细齿,可能生活在近岸环境或河口地区。近年来的发现与研究显示,云贵地区的海相三叠系化石动物群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海洋生物化石组合,这里还有多种陆生爬行动物化石,暗示一个陆生动物群落的存在。

本次展品为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由于标本保存的原因,只复制了标本的头部。

三、关岭动物群

关岭动物群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及周边地区。化石产自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距今约2.37-2.27亿年。关岭动物群已知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门类属种有:鱼龙类,如周氏黔鱼龙、邓氏萨斯特鱼龙、梁氏关岭鱼龙;海龙类,如黄果树安顺龙、孙氏新铺龙、短吻贫齿龙、双列齿凹棘龙;楯齿龙类,如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龟鳖类,如半甲齿龟。

1. 周氏黔鱼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1999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研究命名,种名献给已故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正型标本为一右侧视完整个体,保存在黑色钙质泥岩中,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关岭。这是关岭动物群中第一个描述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

周氏黔鱼龙是一种过渡类型的中小型鱼龙类,同时具备三叠纪鱼龙和侏罗纪鱼龙的一些特征。吻部突出,牙齿锥状,排列紧密,眼眶极大,躯干部脊柱极度隆起,尾部略向下弯,后肢略粗壮于前肢。常见体内带有胚胎的化石保存。

本次展品为副型标本,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该标本是一右侧视完整个体,保存在黄色钙质泥岩中,与菊石和双壳类保存在一起。标本全长160厘米,头部在埋藏时发生扭转,仅暴露出下颌腹面。

2.邓氏萨斯特鱼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0年由贵州省科学院曹泽田等人研究命名,原命名为邓氏贵州鱼龙。2009年中科院古脊椎所尚庆华等人通过对关岭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邓氏贵州鱼龙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正型标本保存于贵州省地矿局,产地为贵州关岭。

萨斯特鱼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斯特地区。其特征为:吻部长,眼眶中等大小,牙齿为圆锥状但不尖锐,四肢修长。

本次展品是贵州省博物馆2010年6月征集入藏的一件保存较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化石,显露形态为龙体右侧,在龙体背侧,同一层面还有海百合化石共存。标本全长约为5.5米,头长约为0.81米。头、躯干部、肩带部及尾前部保存较为完整,四肢大部分保存。

3.黄果树安顺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1999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刘俊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保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关岭。

黄果树安顺龙是研究人员于2000年确认的中国的第一个海龙类。头骨呈狭长的三角形,吻部长,脖子长,尾巴长。牙齿基本为尖锐的圆锥形,不适合进食带壳的动物,推测是以中小型鱼类为食。四肢粗壮,不特化成桨状,推测这类动物不具远洋生活的能力,一般在近岸的浅海区活动。

本次展品为副型标本,标本体长约3.5米,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产地为贵州关岭。

4. 孙氏新铺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0年由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尹恭正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保存于贵州省地矿局,产地为贵州关岭。

孙氏新铺龙是中、小型海龙类,体长2 米左右。头骨侧扁,吻部比较突出,前面牙齿为尖的圆锥形,后面牙齿钝圆。颈部短,尾部长,四肢较短,略成桨状。新铺龙生活在濒岸的浅海之中,可以在水中及陆地生活。

本次展品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关岭。

5.新铺中国豆齿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0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为保存于灰色泥晶灰岩中的一具完整骨架,收藏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关岭。这是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的首次记录。

新铺中国豆齿龙是一种小型的楯齿龙类,头骨呈三角形,吻部短而钝圆,背甲较宽,由数十枚多边形的小骨板组成,身体腹面没有腹甲。尾巴很长,上面也覆盖着小骨板。四肢短粗,没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表明它的游泳能力并不出色,只能在近岸的浅水里捕食附着在岩石上的甲壳动物。

本次展品为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标本全长49.3厘米,其中尾长22.5厘米。

6.多板砾甲龟龙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2002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正型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收藏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关岭。

多板砾甲龟龙是中型楯齿龙类,体长2米左右,吻部长而扁平,呈鸭嘴状。背甲非常厚重,由数百枚多边形小甲板组成,甲板表面布满了细小的放射状纹饰。腹部不具备典型的腹甲,只是由两侧的骨板和中部的腹肋构成的一种保护结构,这种结构在已知的任何豆齿龙类中都未发现。

本次展品为正型标本的复制模型。头骨及躯干部骨骼,尤其是背甲保存得极为完整,没有受地层挤压变形。

7. 半甲齿龟

国家首批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等人研究命名, 该项研究成果是在2008年11月27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并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之一。正型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收藏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产地为贵州关岭。

半甲齿龟于2008年在贵州关岭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是原始的龟类化石,具有牙齿,尾长,肋骨加宽呈柳叶状。最重要的特征是,腹部具有发育完好的甲壳结构,而背部甲壳发育不完全,这就说明龟类动物甲壳的演化是先从腹部开始的。半甲齿龟的发现对探索龟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展品为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的另一件半甲齿龟标本。

◎ 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题为《中国西南地区晚三叠世祖先型龟类化石》的研究报告。

以上二十五件珍贵古生物化石标本和模型,是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王国》展陈化石的精华所在。它荟聚了我国西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主要类型,是我国西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首次集中展示,全面展示了近年来该区域内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科研成果。总的来说,此次古生物展览有两个最大的亮点:一是展品(化石原件和复制模型)的质量较高,化石多保存完整,形态特征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二是属种丰富,展出的化石标本基本涵盖了云贵地区发现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各个门类,是该地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汇展。

当下贵州省博物馆通过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古生物化石展览,希望能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科学的殿堂,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向广大观众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从而使人们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

(特别申明:文中的标本图片均为展品图片。除标明摄影者的图片外,其余标本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淳研究员提供。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鱼龙关岭海生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红色马栏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牛” 出山
鱼龙被证实为温血动物
“关岭牛”勇闯小康路
鱼龙的鼎盛时代
杜小同作品
你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