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时代要切实加强城市的风险管控

2019-03-06 12:45孙建平叶治安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人工智能

孙建平 叶治安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风控管理越来越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中之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着重提到了“一些城市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相继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城市安全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和短板”。这就给我们敲响警钟,要积极研究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的具体情形以及制定管理办法,要明确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关键词:城市风险;国家战略;联防联控;人工智能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1.002

一、对城市风险的认识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

叶:早在2012年,我们就曾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课题研究,主要做地铁安全方面的。当时的研究就发现,城市风险有三种引发原因,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技术上的,还有的是自然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今天对城市风险的认识更要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所以,孙院长,首先想要问您的是:为什么会想到要建立一个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

孙: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1月15日,是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的大背景下创立的。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会议,是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力于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大家记忆犹新的是2015年全国重特大事故发生了30多起,其中有三起事故非常重大,即6月1日的东方之星长江特大沉船事故、8月10日的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12月20日的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山体滑坡事故。这几起重大事故中央高度重视,责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各类灾害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加强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工作,积极制定预案,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样的层面上,建立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是势所必然,既是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同时依托同济大学丰厚的学术资源,又可以加快促进同济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与转型。

叶:那么,您主持的研究院的整体工作框架是怎么样的?

孙:我们研究院遵循“思则有备、同舟共济”的院旨,秉承“做城市之眼、为城市之耳、汇城市之智、聚城市之心、彰城市之魂”的原则,希望能真正做好致力于打造城市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端智库、搭建城市风险管理行业的交流平台、促进城市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并且要积极成为孵化中国城市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现在,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市风控管理越来越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研究院抱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目标,注重聚焦城市发展的难点、热点、痛点,积极开展与城市发展、城市管理、风险管控等领域相关的前沿研究,探索相关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积极推进培养掌握城市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复合创新型研究人才。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高峰论坛,为政府、业界、科研院所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的发表与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解决事关城市风险的重大任务和挑战提供创新思路、技术支撑和操作方案。我们从2016年开始,已连续三年举办了“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去年是“城市运行中的风险管理”,今年是“风险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发展”。因为搭建了来自国内外的职能部门、国际组织、知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400余人参加的论坛平台,有关城市安全的行业观察与深度研究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现在如果有人问:城市安全重要不重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无可争议的。

叶:您刚才讲到“防控”“管控”两个有区别的字眼,这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孙:如果要说这两个字有区别的话,“防控”可能更注重提高市民的风险防范意识,而“管控”则要求头脑与手脚并用,集管理、保障、实施于一体。所以我们研究院的构建目标,就是要真正做到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面向城市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探索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方案,为增强城市安全保障出谋划策,同时促进学术成果的发表与转化。例如,2018年5月设立了城市风险防控研究实践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和资助城市风险管理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和社会服务。

二、对城市风险的管控要走政府惠民的新路

叶:前几年,我在一次关于上海高层消防问题的学术研讨中,听到专家对有几十年房龄的老房子、上个世纪建造的商品房的消防问题十分担忧。消防水管镀锌鋼管容易锈蚀、堵塞,万一发生火灾,会严重影响灭火效果。现在政府非常关心民生问题,诸如老房子的墙体老化、房龄超期等威胁到居民生活安全的问题。您怎么看?

孙:老房子就像任何一样东西一样,只有经常注意保养,才会一直好使、推迟老化。近几年,政府对老公房进行了平改坡、安装电梯、二次供水改造,甚至像虹口区启动了旧房子成套改造,政府提供协调托底、提供改造设计、提供过渡方案,走出了城市更新、老旧房屋改造的政府惠民新路,对全国而言具有示范意义。

以前有人说,老公房已经卖给老百姓了,政府就不用管了,发生安全隐患也不是政府的事。现在站在城市安全角度看,恐怕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房子外墙掉了,空调掉了,砸到老百姓了,政府该不该管?这是谁的责任?虽不一定是政府的直接责任,但恐怕不管不行。城市安全是公共产品,所以只要和城市安全相关的,政府都要去考虑,这也是政府服务公众的能力与水平的体现。

十九大报告里关于新矛盾的重大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这反映出除了物质文化生活之外,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文化、生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可见提供安全保障,是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的基本保证之一。举个例子,现在城市发展,汽车增多了,但是小区内缺少停车位,这些相关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的历史问题都需要解决。我们2017年做的年报,主要就是围绕应急管理,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内容之一。从根本意义上而言,安全问题是城市需要首要关注的问题。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着重提到了“一些城市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相继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城市安全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和短板”。这就给我们敲响警钟,要积极研究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的具体情形以及制定管理办法,要明确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叶: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系统严密的城市安全防御能力建设与加强,显然非常重要。那么对标纽约、伦敦那样的全球一线城市,对未来风控您有哪些思考呢?

孙:上海目前是着力于从创新、人文、生态等维度,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40年,上海改革再出发,在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中,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如何更好地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应该是要着重考虑的。“上海2035”发展总规里提出,上海必须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所以从安全角度看,中国未来发展一定会形成风控产业、催生一批风控企业,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可以说,未来的风控产业、风控技术发展空间很大,比如城市大脑、无人机、BIM技术、情绪识别、人脸识别等,这一大堆新技术新智能都属于风控产业。所以紧跟这一块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的拓展,是我们的目标。

三、对城市风险的研究要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

叶:目前,您还着重于落实哪些具体研究工作?

孙:研究院现阶段的一些重点工作,一是接受应急管理部的委托进行《城市运行重大风险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二是举办每年一届的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集中全球智慧,加强合作交流;三是进行《城市风险管理丛书》编撰,将多年研究转化为成果,并作为学科建设的教材;四是做强城市风险防控研究实践专项基金,更好地服务于风险防控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安全、有序、宜居环境,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城市风险防控的基本遵循。

叶:据说您还诚邀许多学界精英和业界骨干,包括兼职研究员,组建了具有较强专业水准的学术团队。您当初对此是怎么想的?

孙:风险研究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笼而统之的“安全”问题,其实在专业领域可以细分为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决策管理、风险理论研究、交通运输安全、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管控实施、风控规划设计、风险管理保险运用、风险工程咨询、水上应急处置、社会防震减灾等方面,是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专家团队也具备强项战力,都“术业有专攻,技能有所长”,他们是研究院的重要发展动力源,在研究院的理论研究中心、项目推进中心、数据分析中心、对外交流中心等组织框架里,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认识不到风险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把研究院看成交流平台。今天是你们来拜访,今后我们要把你们请进来。我们自己也要走出去,一是学习,二是宣传自己。我们现在也在搞城市运行风险指数,搞城市安全发展蓝皮书,搞课程和品牌研究。我们研究院也是风控人才培养基地,我们设想搞学科交叉研究,把交通、土木、规划、经管等学科的领军专家请进来,共同做增量的人才培养,包括短期培训班。如果可以共同创建城市风险管理学科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招生,那么我们现在的研究院会进一步做强,把我们的理念加快传播,让大家意识到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叶:问个题外话: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可以有“国际安全,中国经验”的提法?

孙:所谓风险管控、应急管理,做标准很重要。一位大学校长将上万张不规范动作照片浓缩为100张照片,用来教育建筑工地的工人安全作业,效果出奇的好。我们的观点是:城市管理无非是三个维度——底部是基础,基础是根本,对应的是社会,社会主要是解决认识问题。当中是平台,是载体,关键是解决技术问题。因为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过去无法辩识、预警、管控的风险变成了可预测的。当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带来的安全风险,也要高度重视,做好预防。顶部是政府,政府要什么、怎么做,从安全角度我们提出多元共治、精细防控和多重保障。核心是创新机制。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基础指标里就有安全和环境,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

叶:孙院长,根据您的研究,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有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对城市化高速发展時代而言,这么高的风险是否会拖城市发展的后腿?

孙:城市风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化超过30%,开始出现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我国标志性的风险事件是SARS,变成城市危机,变成突发应急。现在进入风险社会,标志性的是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城市风险的拐点是城市建设越好,风险也会越小。目前我们还处在城市发展越大、城市发展越快,城市风险越多的阶段,风险防控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问题的预防、事先控制以及系统性治理上来。

面对城市风险,要用好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以及虚拟平台,对城市运营的大数据要建立在合作基础上,有层级地向社会公开。例如,公共交通平台的数据集成:一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破解拥堵问题;二是完善流程,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指数创建模式;三是政府要让第三方技术服务介入,要高标准、全覆盖、靠制度,主动协调,做好牵头,做好兜底,用好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政策不能一味搞免费,处理方法上要以风险为中心,着力于城市运行重大风险研判,监督产业发展遵守法律规范。

总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风险意识的增强与提升,风控管理研究的深入与精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始终把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作为第一位社会责任来抓。为此,全面提升新时代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治理水平,坚持科技引领、数据支撑,任重道远啊!

责任编辑:施 煜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建构创新强国的中国艺术设计发展战略与策略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