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9-03-06 12:29舒歌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习作能力群文阅读有效性

舒歌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回归“文章”本质,教师要树立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思想观念,明确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在阅读课中不断地给学生创设一个语言运用的支点,在群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并学会迁移运用,分层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习作中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群文阅读;习作能力;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29-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表述将语文教学的使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这就提醒着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架设“读与写”的桥梁,让读和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回归“文章”本质,全面进行“语文实践”。

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对文本的阅读教学。然后围绕议题进行写作知识的学习、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策略的运用,最后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一篇带多篇的写作教学中,只有对第一篇的阅读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模式,后面的群文阅读才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只有对第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明确的认识,群文的其他文本才能起到补充深化的作用,小学中高段群文阅读有效指向写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從微观层面的有效指导——片段仿写

学习《父母的心》一文,根据文章特征把人物描写中的对话描写作为议题,重点学习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及作用——在前、在后、在中间,标点符号的选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对话时人物的语态、语气、表情,动作中手、脚、头的配合等。然后结合选《渔夫的故事》《百合花》《荷花淀》等一组对话片段群文阅读,让学生比较学习以上对话描写的几个方面有什么异同,对话中怎么塑造人物形象,怎样符合人物身份,如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如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最后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写一个对话片段。如期末考试结束后,拿着成绩单给家长看,与家长对话,通过对话,表达家长的喜悦之情或宽容之心或责备之意,表达自己的或谦虚或高兴或愧疚之情。

学习《翠鸟》一文,抓住文章中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作为议题,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通过描写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嘴,从而构成了小巧玲珑的翠鸟,然后结合《猫》《母鸡》《松鼠》等课文进行群文阅读,同样是描写动物,描写的有什么异同,突出动物的什么性格特征,从而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描写,也可以由动物到植物再到人类,进行有效写作。

2.从中观层面的有效指导——方法学习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景的角度、方法,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都是从哪些角度、运用哪种方法进行描写。

2.1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大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人们用鼻闻,用手摸,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物,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惟妙惟肖。

2.2描绘形、声、色,就是描绘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等,从而使得景物有形可感,有声有色,艺术魅力更强烈。如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这些描写可谓形、声、色、味俱全:描写的颜色有碧绿、紫红、黄;描写的形状有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描写的声音有长吟、弹琴;描写的味道有又酸又甜。通过景物描写,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尽情流出。

2.3动静结合,静景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动景有鸣蝉、黄蜂、叫天子,动静结合。然后,再通过一组文本,如《春》《绿》《荷塘月色》《社戏》等文章的写景片段,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写景顺序如何选择,写景角度如何选取,写景方法如何运用,并分析《春》中虚实相生的描写方法,《绿》《荷塘月色》中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最后,根据这些写景的方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引导学生有效练习写作。

3.从宏观层面的有效指导——文章构思

学习散文《白杨礼赞》就以象征作为议题。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让读者引起某种联想。比喻是修辞手法,而象征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于写作构思技巧。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课文《白杨礼赞》是如何运用象征的。文章先描写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它们同样具有白杨树一样的特点。这样白杨树才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结合《松树的风格》《梅花》等,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分析方法明确其象征意义并找到类比点。最后用象征手法以《柳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类比点,展开联想。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类比要恰当,合乎情理。

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应努力挖掘具有积累存储价值的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内容,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阅读指向习作的有效训练,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3.

猜你喜欢
习作能力群文阅读有效性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