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灵动多维课程体系的行动研究

2019-03-06 12:39彭娅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学课程体系学科

彭娅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教育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的新时代,个性多元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的“灵动多维课程体系”,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具有自主、多元、动态、信息化的鲜明特征,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载体。

一、灵动多维课程体系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偶然走向了必然。然而,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标准、划一的情况,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能不同程度地拥有多种智能,其中有些智能需要在适合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由此,他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设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创设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发挥其内在潜能。为此,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灵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旨在建构“灵动多维”的课程体系。“灵动”的意蕴是起于生命、达于精神,即引导学生从“原初生命”出发,在生命发展潜力与现实生活的释放中走向“精神生命”。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更具灵气之人。“多维”则注重在培养落实“四基”目标的基础上,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目标、课程、课堂、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重构。学校依托人文、物理和技术“三位一体”的云环境,引入芬兰“现象式学习”,突破学科界限,重置师生角色,努力培育创新人才。

二、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

灵动多维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改革一般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体纵向推进的。灵动多维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三级课程的纵向分类管理模式,提出将课程进行横向分类,以适应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科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采用问题解决,即“筛选信息—理解分析—形成方案—概括表达”的方式构建课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对国家课程的单元、主题、课时等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教材和课程资源,为每课时设置一个问题研究点。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自主获取网络资源,通过筛选关键信息、分析核心问题、制订解决方案、重述思维过程四个环节,理解结构性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关键能力。同时,在体艺学科领域,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学校以云技术打造师生、生生共育的课程体系,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开设云端课程和课程超市,支持选课学习、跨界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二是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寻找不同学科间的关联点,利用一个教学周,围绕主题进行跨学科融合研学。在实施过程中,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发《教师研学课程工作手册》和《学生研学课程学习手册》,主要包括主题背景、研学目标和具体内容等。教师围绕年级活动主题设计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活动过程学习单和活动成果展示形式等,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研学活动,促进了关键能力的发展。

三是基于社会现象的开放课程。开放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由“校园—家庭—社会”麦浪式的延伸拓展,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斷力,培养具有博大胸怀、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充分挖掘家长、社区等社会资源,开设职业进课堂、法制进课堂、诚信进课堂等课程,突破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寒暑假、春秋游、少先队活动课,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探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

灵动学习模式和策略

灵动学习模式和策略,意在通过信息化推动学习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育教学不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动态生成的。

一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智慧学习创新实践。以小学语文、数学及英语学科为切入口,建立云学习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实现过程化、智能化的学习与评价。吸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借助网络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知识传播与知识内化等学习过程更加优化,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基于创新实验室的跨学科研学学习。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生协调发展的需求,构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创意艺术、生命成长四大学习领域。同时,根据校情,在四校区分设创客梦工厂、创意艺术空间、人文社科空间、生命成长空间四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学习空间,通过特色课程设计、校区交换日等方式,展开主题式研学学习。

三是基于社会实践的开放式课程学习。“AI+时代”的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技术,使学生不再只局限于学校内的学习,而是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不断消除边界,走向社会大课堂。教师可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供学生研究、学习、实践等,使学生从小就能体验到职业的使命感、价值感。通过协同创生,形成各类学习共同体;通过协同合作,实现社会交互;鼓励学生乐于分享,敢于质疑,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灵动多维课程体系经历了前期准备、中期开发与试行、后期调整与修改的有序过程。教育本就是一个探寻、反思其本质规律与引用、回应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地改革与优化,才能做好面向未来的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研学课程体系学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