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凤霞
【摘 要】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部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风险导向的新认识入手,就风险导向下高校内部审计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判断和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下树立全局性长远性内部审计战略思维、突出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分析云系统框架、优化审计环境促进高校治理等新的要求。
【关键词】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高校治理; 监督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3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03-0136-03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高度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强调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2018年3月中共中央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这对增强审计监督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确保了审计监督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切实践行审计工作全覆盖;为强化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在组织机构上提供了根本保障;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同时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部审计的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
一、新时代内审工作风险导向的新认识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防范风险的有效也是最终的手段。所谓风险就是在相应环境、目标的期望值约束下,一定时期内的预期结果与实际执行效果间的差异。差异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风险导向是以减少这种差异为工作着眼点的一种防范性工作思路与运行体系。相比于传统审计而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审计方式的变革。即传统的审计是对财务收支记录、管理活动和内控机制的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注重风险防范,更强调审计目标作为证实财务报表公允性的同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其工作更加重视审计战略的选择,既注重降低审计风险又注重节约审计成本,在审计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求工作的均衡点。风险导向性审计目标的评价是基于审计全过程工作指导,审计风险模式只有运用于审计全过程时风险导向审计才能成立。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传统内部审计自我调整和发展的结果。
(一)风险因素多样化要求内部审计注重风险分析
多样化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环境、职业道德氛围、人力资源构成与结构需求、计算机与互联网性能的变迁等。形成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在新时期都发生了或即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现实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物联网供应链、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均形成了新的发展增长点和动力,融化到包括高校治理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在实质上对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有新的判断标准并加以认真对待。同时,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思维、心态与心理风险因素,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强化和社会风气的不断净化及高科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与变迁,也将产生相应的影响。加强品德与行为规范的修养与素质提升以对接适应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样成为当务之急。
(二)增加组织价值要求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科学化
风险管理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风險管理的目标立项、监管过程和管理结果之中,并与内部审计全过程的管理相同步。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不参加生产和经营活动,但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减少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组织增加价值,为组织带来巨大利益。因此,内部审计目标与单位目标是一致的。内部审计行为目标的管理任务一旦确立和接受就要通过积极评估、预测目标定位和风险,并通过预测手段的实施,对风险进行实时的识别、估算、衡量、判断与控制,通过一系列系统、科学、规范化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操作,将风险预警、分析与评估同内控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有机联动整合为一体。这既是内部审计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具体体现。
二、新时代风险导向下内审工作的新特点
(一)互联网信息化条件下内审工作面临新的风险点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和普及,必然导致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审计方法和技术中的全面融合不断加速并引发新的变革浪潮,而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改变,必将带来新的审计风险点,同时对防范风险提出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充分运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必须清醒意识到被审计项目面临的是更加艰巨的系统化中枢性风险,风险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将伴随处理数据量与速度的海量增长而呈现几何级数的扩张态势。因此,必须将系统化中枢性风险防范措施和意识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审计工作标准的统一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当前各行业间内审工作标准统一性的欠缺,必然导致审计相应配套技术环境与现实存在可能性脱节的风险。
(二)定量定性分析与判断是今后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工作大多处于被动地接受面向大数据互联网审计的起步阶段。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判断方法是否科学,是决定影响与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定性分析与判断审计风险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多,从定量角度对数据匹配前提下的审计证据获取方法导致的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是今后主要的探索方向。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的审计工作,审计证据的取得和定量、定性的执业判断相对传统审计工作而言,工作量大为简化,工作效率必然提升,由内审工作人员主导的内审工作内容主要向制度本身设计与执行的科学有效性、定量与定性问题发生原因及揭示等方面转化。
(三)对被审计事项立项决策的科学论证过程要求更加严密
科学论证对被审项目的目标选择、目标定位、系统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策略有一个前置性的要求,然后在进行绩效结果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决策,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使过程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标准化。如当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会计报表工作中的应用所导致和带来的财务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时,审计全过程的透明公开化必将成为亟待完成的选项。
(四)信息不对称现象与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的不相容性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及时加以排除和消解
就现实而言,要求信息不对称问题马上得到百分百的解决的确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高速网络信息化的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内审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消除提供了条件和技术保障。在配合强化网络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根源因素的同时,把防范审计风险这一核心问题并入一揽子解决方案之中,即将行为、社会、政策、组织、信息在上下级组织间、领导与部门间、部门组织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因素彻底消除和化解。
(五)新时代内审工作要求把被审计项目对象中人的因素上升到新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对待
内部审计对被审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时代提升到新高度的标志或体现在于必须注重被审计项目涉及的人力资源即人员队伍的建设,而组织思想的建设往往是构成人力资源配置的首要因素。项目最终是依靠人的智慧创造完成的,而人是有思想的,将政治思想教育、思想觉悟的考核作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审项目通过强化管理加以防范风险的重要构成要素。
三、新时代风险导向下内审新问题及其判断
现代社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及时察觉不确定性风险的原因和结果,特别是诸如“蝴蝶效应”所带来的可能性风险因素。因此,为防止潜在损失的发生,必须提高对风险导向下实时出现的审计新问题加以及时判断并提出应对方案的能力,造就化隐患于无形的内审工作职能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及时分析、识别与判断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的能力亟待提升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具备独立对被审事项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与判断的能力,从而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可能风险进行事先预警和分析通报,强化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与配合,建立风险防范组织网络,有效审查组织网络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判断是否健全有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将金融领域的内审工作与风险防范有机结合。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的化解防范风险,金融风险首当其冲,社会经济领域各类其他风险协同并防。新时代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所涉及和影响到的内审与风险防范的外部因素众多,对其洞察力提出了更加全新和严格的时代要求。
(二)加速提升内审、内控参与高校治理的力度
一是通过解决内审工作的前置问题,将事后审计予以前置转换,有效保障和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运行中的治理作用。当前诸如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对事后项目开展审计工作为主,无法实现对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提醒”,亟需将审计工作予以前置,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在风险导向下分析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其带来后果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应在各部门间起到充分的协调作用,有效发挥其预警防范的内在功能,并协同各职能部门,共同在基于对风险所导致后果的科学判断前提下,对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相应的对策完全基于各种已识别和判断的风险后果,并通过科学、综合的分析加以提出,这样既能使内审绩效得到最大体现,更能发挥内审的预警与防范功能,体现判断、识别与分析能力,这是基于风险导向制定对抗风险措施的基本保障。内审人员应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统一协调下,对组织化、网络化的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价,并保证该项组织活动能持续稳定运营和发挥效力。
(三)内审结果对高校的战略决策影响力亟待提升
一方面,由于当前开展的内部审计业务工作主要以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更侧重于财务合规性合法性的审计目标要求,内审工作有效参与高校治理的宏观战略思维和导向欠缺;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制度约束,刚性赋予内审结果在参与经济主体和组织机构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以更强的决策参与力度。
(四)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亟待完善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下,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是有效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乎审计工作的成败和基层组织机构运营,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在新时代,谁拥有与现实工作完全对接的数据越充分、准确,谁在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主导下的内审工作就越有成效,這既是现实选择也是历史必然。
四、新时代风险导向下对高校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树立全局性长远性内部审计战略思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确认和咨询职能,所谓咨询就是让内部审计人员以咨询专家的身份,对高校内部管理或其他业务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其“咨询”职能也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在高校治理和经济活动不断复杂的环境下,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高校内部审计要从单纯的会计账簿中跳出超越至高校的内部控制,运用战略和系统思维,全面正确评估单位的治理风险和舞弊风险,由被动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从而通过审计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二)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分析云系统框架
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面对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内部工作面临的新要求。一是要落实好《教育部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切实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审计能力。二是秉持科技强审理念,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三是建立内部审计管理平台,将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
(三)优化审计环境促进高校治理
优化审计环境:一是结合高校整体治理过程并将内审工作置于社会整体运行机制之中加以针对性分析与判断;二是及时检验所面临的治理风险以及对风险的管控措施是否到位;三是区别于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只对审计结果的重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突出的是对运营环境和过程是否达标和优质的鉴别、诊断与评价。防控组织风险:一是高校全过程内部审计,始终把关注组织风险作为重点工作加以对待,从而改善组织与运行模式;二是通过健全和强化组织体系,有效降低和减少组织风险,充分体现和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自身的价值增值功能;三是与党建、监察工作相配合将组织结构的固有风险进一步降低。
(四)切实增加高校组织价值
内部审计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揭示和反映高校经济活动存在的各类问题和风险隐患,其审计工作过程本身就是堵塞漏洞、挖掘潜力、减少损失浪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审计工作实践和工作绩效证明了审计也是生产力,审计也产出效益。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体现了黨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使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更容易实现。适应高校战略管理需要对内部审计给予正确定位,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并切实保证其得以运行,能为组织实现最大的价值增值。风险导向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问题,特别是高校发展带来的管理和经济风险问题进行的全过程审计,揭示和反映经济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对高校履行社会责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突出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内审工作的核心是对机制、制度和过程的有效控制,而控制的关键仍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与规范上,这既是内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内审工作的落脚点。对人的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不仅是组织管理工作的升华,而且标志着内审工作内在质的提升。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将整个组织单位的运行战略理念、文化乃至意识形态渗透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环节,通过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力求达到高校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与个人的职业目标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1.
[2] 郑欣.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J].中外企业家,2015(18):44.
[3] 章振东.风险导向审计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8(3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