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克的诗

2019-03-06 12:30微克
大理文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济慈叶芝波涛

一个大理的清晨

窗外的鸟鸣,时近时远

不断有隐秘的风,吹过

我的耳边,楼上的

响动不断落下,又无迹可寻

昏黄的灯光铺在白色的床单上

面对面的两张床,没有任何表情

一本书,在床头柜上沉思

一个大理的清晨,缓缓打开

傍晚的洱海

柳枝在风中摇曳

莲花享受着众多绿叶的追捧

傍晚的洱海

波涛柳枝一般荡漾着

越过洱海平面

城市生长在波涛之上

云朵停驻在苍山之巅

牧羊人已不知去向

寻找一个人

我来到这里,一块石头上

我的目的是寻找一个人

他腼腆,虚无,神经质

总是低着头,背像一张弓

我不声张,不左顾右盼

我只是安静地坐着

有一个人在高谈阔论,不知道

他在说什么,方言或者英语

我注意到右边的窗户,那场入夜时

下起的雨,应该停了,如果风

也停下,那个小心翼翼的人

是否会如期而至,回到我的体内

大风吹

大风吹,大风呼呼地吹

大风从海上吹来

大风从遥远的热带吹来

大风吹落春天的树叶

大风还在吹,从体外

吹到体内,我感到波涛

感到巨浪,走在路上

或者躲在室内,我都

安静得像一枚贝壳

好像大风与我无关

好像大风吹不动我

但大风从内到外瓦解了我

一种神秘的响动

有人说,诗歌可以制造

他不信,他觉得需要聆听

他走出图书馆

放学的孩子群涌过黑夜

他想找一座桥,穿过喧闹

路上,他突然撞见了一个

路灯,那是一个孤独的斗士

撑一把伞,和夜色抗衡

他停了下来,像一棵树

他要和路灯一起,保持清醒

他停下来时,听到了神秘的响动

那不只是风刮过树梢的声音

解  释

蝙蝠为什么要解释

他看不见光明

蚂蚁为什么要解释

他背得动那么大的梦想

青蛙为什么要解释

他要在黎明叫出星星

我为什么要解释

内心藏着的爱和恨

我的诗歌源头

目力所及之处,虫鸣,鸟叫

方圆二十米的行人和声音

除了生活還是生活:收碗的小女孩

突然爆裂的芒果,那些鬼魅的失眠者

不应该

不应该写诗,不应该

在夕阳中品味泛黄的孤独

黑夜笼罩,我退回内心

不应该滥情,不应该

让词语含着水

再用点力,就可以拧出疼痛

我的睡眠里有一扇门

仿佛有一只手,在控制

那扇门,我试图打开

它却猛烈关闭;投进窗户

的光,试图照亮什么

像那种来历不明的声音

总是在黑夜里,悄悄响起

我多么渴望一阵风,在我

赶到之前,把那扇门打开

让我看看里面的风景

编辑手记:

诗人流泉将自己丰沛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诗歌充满了自然的节奏和力量。在《立秋》中,自然时间与诗人的心理时间交织,自然时序象征着人生历程,引用济慈对蝈蝈描写的诗句,使人跳脱出庸碌的现实,回归被忽视的自然,而流泉的诗也如济慈那般言辞浪漫、色彩明丽。李灿繁的诗歌质朴美好,亲切可感:《梦里的乡愁》结构清晰,由雨夜的环境触发感情,进入联想,用雨点、乡音、蛙声等意象勾勒乡愁,将其比喻为反复发作的切肤之伤,使虚不可触的乡愁实体化,最后回到现实,以泪结尾,留下无尽遐想。《爱在情中》有叶芝《当你老了》的影子,表达肉体衰亡但爱情永恒的主题,诗人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中领悟到时间的力量和爱的真谛,但与叶芝浪漫唯美的风格不同,此诗情感直露、朴素热烈,以时间为线索,由当下回溯过去再回到当下,拓展诗的时空,象征爱情连接过去与现在直至未来,年轻与衰老对比、美与丑对比,衬托出爱情的忠贞。邱澎的诗歌充满了隐喻性和象征性,诗人把树作为鞭策自己成长的母亲树,表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从迷茫到自我疏解,不断坚持和成长的过程,充满力量。微克的诗歌贯穿了一个“静”字,这种静是诗人与人世的疏离,也是他与自然的融合,他写大理的两首诗或以鸟声、风声衬托清晨的静,或以如电影取景般的镜头和转场来构建空间,由近及远,由下至上,给人以岁月静好的感觉。

猜你喜欢
济慈叶芝波涛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波涛的脾气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虚舟
打开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一个人想钓上整个大海
当你老了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