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卞之琳写过一首小诗:
睡车,你载了一百个睡眠;
你同时还载了三十个失眠——
我就是一个,我开着眼睛。
撇下了身体的三个同厢客,
你们飞去了什么地方?
喂,你杭州?你上海?你天津?
我仿佛脫下了旅衣的老江湖
此刻在这里做了店小二。
这是他1937年4月写的,诗人躺在“睡车”上,夜不能寐,思绪万千。
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对诗人所描述的乘车体验却毫不陌生,敢问谁没有在夜行的火车里经历过几次失眠呢?
2019年春运从1月21日起至3月1日止,眼下,春运首日还未到,面对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全国不少火车站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玩起了“黑科技”——“刷脸”寻人、引路机器人、智能厕所、站内VR全景导航…………时下最流行的科技元素不断刷新春运印象。
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种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过年的景象?
“去火车站里挤一挤,你就知道中国人心里仍有过年的盛情。”作家冯骥才曾写道:
“五星级酒店里、歌舞厅和酒吧里、高尔夫球场上可以不要春节,但人们心中‘年的情结依然执着,而且每逢春节就必然吐蕊开花——回家过年,亲人相聚,脱旧穿新,祈安道福,以心亲吻乡土里的根。由于那时没有看到春运人潮中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需求,也就想不到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去保护传统,想不到在传统的年俗出现松解时应该做些什么。现在明白了,年在人们心里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瓦解中传统的方式与形态。
我们一直把春运当做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春节,时处大自然四季周而往复的节点,也是生活阶段性的起点。人们心中的寄寓与祈望就来得异常深切,民族特有的情怀也分外张扬。在民间生活中,这种精神性的东西都要以民俗为载体,所以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有魂。比方年夜饭的魂是团圆,放鞭炮的魂是驱邪,拜年的魂是和谐,贴春联福字挂吊钱的魂是祈福等等。我们曾指责传统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好像饮食非文化,其实所有节日食品并非一般食物,皆有一往情深的寓意。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边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上、从精神上去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不经意间随手丢掉。失去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东西。
设想一下,如果现今中国没有春运,那就不会再‘每逢佳节倍思亲,不会回家过年,心中也就没有一年一度团圆的渴望——我们民族不就完全变了另一种性情与性格了吗?当然,这是决不可能的。
是春节的年文化把所有的家乡、把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情感磁场,是春运让我们感受到这磁场无比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