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防治苹果褐斑病药效试验简报

2019-03-06 10:14胡旭莹韩晓萍陈联英党立胜
西北园艺(果树) 2019年1期
关键词:褐斑病吡唑叶面积

胡旭莹 韩晓萍 陈联英 党立胜

苹果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叶柄和果实。常导致果树早期落叶,一般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最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黑褐色小疱疹或针芒状暗褐色病斑,边缘不整齐,病健界限不清晰,后期病叶变黄脱落,但病斑周围仍然保持绿色,病斑表面有黑褐色针芒状纹线和蝇粪样黑点。叶柄感病后,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常常导致叶片枯死。果实发病,在果面出现暗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病斑,表面下陷,有隆起小点。病斑处果肉褐色干腐,海绵状。

笔者在陕西白水、蒲城、富平以及咸阳礼泉、旬邑等果区调查发现,近年苹果褐斑病在渭北果区发生日趋严重,后期降雨导致大面积落叶,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削弱树势,严重影响下年产量和质量。为此,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基础上,我们于2018年6—7月选用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等化学药剂对该病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陕西富平县薛镇沟龙村2.5亩红富士苹果园内,树龄15年,株行距3m×2m,土壤类型为黄绵土,pH值呈中性,亩施农家肥2000kg、复合肥 300kg,浇水 1次,管理水平一般。

试验药剂为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市购)和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2株苹果树为1个试验小区,重复4次。试验处理见表1。

采用全株茎叶均匀喷雾法施药。施药器械采用新加坡利农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4Mpa,喷孔直径1.2mm。共施药2次,2018年6月15日第1次,6月25日第2次。

施药时天气晴朗,微风。试验期间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16℃,平均最高气温29.5℃,平均最低气温21℃,平均相对湿度40.14%,总降雨量29.3mm,无恶劣气候出现。

于6月15日第1次施药前进行病情指数调查,于每次施药前及药后10天各进行1次防效调查,共调查3次。调查方法:每小区两株树均调查,每株树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5点取样,每点选2个当年生枝条调查全部叶片。分别记录各小区的发病状况。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3%;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3%;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2 试验结果(表2)

表2 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田间试验结果(末次药后10天)

从表2可以看出,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对苹果褐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00倍、3500倍、4000倍防治效果分别为 85.88%、81.30%和75.39%;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处理、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500倍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81.08%、75.25%。

对末次药后10天的防治效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重复间差异不显著。在0.05水平和0.01水平上比较结果一致。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3000倍处理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性均达显著水平;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3500倍处理与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处理差异性不显著,但二者均与其他各处理达差异显著水平;试验药剂30%吡唑酯·异菌脲悬浮剂4000倍处理与对照药剂250g/L吡唑酯乳油2500倍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但二者均与其他各处理间达差异显著水平。

试验期间观察,供试验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苹果树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异菌脲悬浮剂对褐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3000~4000倍处理对苹果树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建议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推荐浓度为有效成分75~100mg/kg(稀释倍数4000~3000倍)。结合苹果褐斑病发生规律,间隔10~14天施药1次,连施2~3次为宜。同时还应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猜你喜欢
褐斑病吡唑叶面积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多吡唑胺与金属络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