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赵新梅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半年至2年内均存在较高的后遗症发病率,其中吞咽障碍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可造成患者饮食障碍,引发脱水、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及恢复。因此,为研究吞咽训练结合规范化护理照料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期吞咽障碍患者86例开展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病床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3例患者。
实验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范围51-64岁,平均年龄(57.48±6.44)岁;脑卒中病程0.8-1.5年,平均(1.15±0.47)年。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范围52-65岁,平均年龄(58.51±6.63)岁;脑卒中病程0.6-1.7年,平均(1.16±0.49)年。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对比来那个最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卒中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各观察指标可比。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CT及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病程在半年-2年内后遗症期;患者及家属经了解研究内容后,经家属同意患者资源参与研究;经S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测评后吞咽功能评分均>32,表明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合并食道疾病影响吞咽功能者;存在因脑卒中引发的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康复治疗配合度较差者。
两组均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护理。
1.2.1 常规康复治疗
患者入院后经器械检查确认吞咽障碍实际病因后,采取相应抗胆碱类、止吐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实现对患者口腔唾液腺分泌机能的控制。
1.2.2 吞咽训练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吞咽训练,且主要分为以下训练内容:
(1)面部肌肉功能恢复训练:可通过冰敷、热敷交替刺激治疗法,促进患者面积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带动患者口唇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并配合面部按摩、其他类型感官刺激等方式对患者面部神经实现进一步刺激。其后,可采取口腔内部肌肉群的训练,如咬合训练、吹气训练等措施,促进患者口腔内肌肉群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维护吞咽功能,有效规避不可逆性吞咽障碍的发生。(2)呼吸训练:康复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呼吸时将舌尖轻抵上颚,并在吸气时缓缓扩张腹部肌肉,呼气时尽量收紧腹部肌肉,通过此类呼吸方法对横膈膜进行有效训练,可有效降低患者因吞咽障引发肺部感染的风险。(3)咳嗽训练:在该项训练中,医护人员应积极引导患者进行训练,先指导患者深呼吸,吸气后暂时屏气,使吸入气体能够使肺部得到有效扩张,当患者感觉自身肺内压即将到达最大承受量时,大声咳嗽,有效促使肺部分泌物得到有效排出。(4)吞咽训练:吞咽训练的开展可结合呼吸训练同期进行,可在患者深呼吸后,屏气时进行空口吞咽训练。(5)颈部按摩:上述训练结束后,可予以患者颈部按摩按,通过对喉部肌群的按摩,促进患者吞咽。
吞咽训练为每周连续训练5天,间隔周期为2天,共连续治疗3个月,且对照组治疗期间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常用药物治疗、鼻饲营养补给、口腔清洁、治疗导管更换清洁等[1-2]。
1.2.3 规范化护理照料
实验组患者康复治疗期间接受规范化护理照料。(1)口腔护理:患者康复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定期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早晚刷牙,对于出现口腔内感染的患者,应予以患者双氧水漱口清洁,并每日于患者唇部涂抹石蜡、润唇膏或用棉签沾水浸润,保持患者唇部湿润,避免唇炎。(2)鼻饲护理:患者鼻饲期间,应于每次鼻饲前对胃管进行冲洗,确保鼻饲管畅通,并逐步增加食物摄入量。(3)进食护理:对于不需要鼻饲管进食的患者,应予以患者流食喂养,使用小勺进行喂养,并逐步增加患者摄食量,可在喂养中将食物放在患者健侧舌后部或侧面由患者自行吞咽,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4)呛咳护理:当患者在进食或鼻饲中发生呛咳事件时,应立即弯曲患者腰部或颈部,促进进入呼吸道中的食物残渣排出,缓解呛咳。(5)健康宣教:患者康复治疗期间,应积极组织患者及家属参加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患者及家属在正确认识吞咽障碍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并指导家属及患者学习基本饮食护理及康复训练措施,进一步确保康复训练的全方位实施,提升治疗效果[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变化、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
(1)吞咽功能评分采用SSA量表进行测评,包括患者意识水平、5毫升水吞咽能力及60毫升水吞咽能力共三部分,总分为46分,且得分越高,患者吞咽功能的越差;(2)疗效判定指标:显效:经治疗后,患者SS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80%以上;有效:经治疗后,患者SS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50-80%范围内;无效:患者治疗后SS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低于50%。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若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吞咽功能评分对比(±s)
表1 吞咽功能评分对比(±s)
?
经康复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经统计对比分析可知,对照组康复治疗期间出现吸入性肺炎5例,误吸3例,非极坏性拔管2例,共10例,发生率为23.25%(10/43);实验组康复治疗期间出现吸入性肺炎2例,误吸1例,共3例,发生率为23.25%(3/43)。表明,实验组并发症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χ2=4.414.,P=0.0113)。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对患者正常饮食具有较大影响,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故需采取相应康复治疗手段对患者吞咽障碍情况进行缓解、改善,提升患者预后恢复质量。
经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且经康复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吞咽训练的实施,虽能够对患者面部、口腔及咽喉肌肉群及神经组织起到良好的康复训练效果,但仍需护理措施的配合,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而规范化护理照料的应用则可通过治疗中生活习惯、饮食、鼻饲、呛咳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的实施,帮助患者从口腔清洁及鼻饲护理做起,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并通过饮食护理的实施,帮助部分患者进一步提升吞咽功能,而呛咳护理的实施则为患者治疗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进而做到患者治疗后的综合性恢复。
综上所述,吞咽训练结合规范化护理照料能够有效提升脑卒中后遗症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对患者吞咽功能起到较好改善作用,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