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重塑语言之美

2019-03-05 02:59徐玲玲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字课文文本

徐玲玲

好作文,必然在语言上很出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对文字精雕细琢的慢功夫,也道出了经典文字背后的艰辛付出。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在让学生学会叙述故事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用最合适、最优美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所思所想。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出,笔者发现,基于对课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打开对语言文字进行精雕细琢的空间。下面略谈几点浅见。

一、语言教学概述

总体而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不乐观。在阅卷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作文呈现出来的生涩语言、凌乱逻辑,固然令教师深感作文教学的无力、疲惫,即使是部分所谓的优秀作文,尽管语言优美,但那种过于浪漫或豪放的文字背后,思想的空洞清晰可见。难怪有人感叹:作文教学备课是语文教师每个星期最花心思的一件重要事情。当堂限时练习,一次批改,一次评讲,再次作文,再次面批,再次评讲……可谓精雕细琢,唯恐有一点点的闪失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刻细致的认知,有无法用恰切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的无奈,更多的则是阅读的匮乏。我们知道,认知面的拓宽离不开阅读面的广泛,但如果没有经验支撑与思维参与的阅读,只能是对他人思想的照搬,对他人语言的机械模仿,在这样的情形了,学生笔下的文字只是机械地搬运,空洞而乏味。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无法通过实际的行万里路来获得新的认知,只能在万卷书中遨游,在间接经验中形成认知,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生阅读尤其是经典课文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引导、体验促进学生对文字进行更为精准的理解与把握。

研究发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继承了传统经典篇目的基础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创新。无论是什么样的篇目,既然进入了课本,就说明其有某种值得汲取借鉴的因素。所以,我们要解读文本,理解文字的妙处,这既是锤炼语言的必然要求,也能让学生在对文字精雕细琢的过程中生成有益的认知。

二、在修改中体会语言魅力

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是需要讲究策略的。除了传统的素读、精读之外,如果能够基于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琢磨,在琢磨中仿写,在仿写中修改,在修改中体悟,便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于是,我们就可以在经典文本与学生作文之间加入一个“类作文及其修改”的环节,这个环节既能修改学生的作文,同时又能以课文解读为基,搭建起学生作品与经典之间的桥梁。白居易有诗云:“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这就是说,修改是写作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刚写出的文章好比是刚凿出的石像轮廓,修改则是精雕细琢的过程。只有潜心于精雕细琢,才能雕出栩栩如生、神韵飞扬的石像来。

在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最后一段的文字感兴趣,即“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一感悟,让他们结合对上面文字的阅读,给课文重新续写一个结尾。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带着空前认真的态度去重新阅读课文,同时也发现了文本中语句的更多深刻内涵。

比如,有学生发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其实就描写出了母亲对一个下肢瘫痪、内心焦躁的儿子的无奈和深深的爱;还有学生发现,“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实际上就暗示着作者内心有一种愧疚,母亲之所以生活艰难,恰恰是因为自己……有了对课文的感悟,有了对这些文字的琢磨,学生重写结尾的时候,就会带着一种新的认识去书写。记得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又到一年秋天,妹妹带着我去北海看菊,秋风吹拂着秋菊,我的泪忍不住再一次滑落。母亲已如凋谢的菊花一样离开了花茎,而我便如那孤独的花茎一样。不,我不孤独,我还有妹妹,我记得母亲那句没有说出口的嘱托:我和妹妹,得一起好好活着……

虽然这段文字不像原文那样经典,但一样韵味深沉,文字精雕细琢之功,闪现其中。

三、互评打开文字锤炼空间

要对文字进行精雕细琢,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有教者通过研究发现,进行互批互改的教学环节,及时回放互批互改的精彩瞬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此思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关注评价、判断文字或好或坏的标准,同时思考面对此种症结该如何修改。实践表明,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互评中能够深刻地認识到对方文字的优劣之处,以此检视自己,更能促进自身文字水平的提升。客观上讲,这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精雕细琢的过程。

总之,文字语言是需要锤炼的,而且需要一定的空间。立足教学策略的建立与优化,期待我们在精雕细琢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字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文字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背课文的小偷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