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美美
[创课缘起]
2018年高考结束后,北京卷作文Ⅱ题《绿水青山图》被众多考生认为是“难于上青天”的题目。面对此作文题目,能从容且准确应对的人少之甚少。笔者认为,这与写作教学中逻辑教学的缺失有着密切关联。现今语文教学严重缺乏逻辑思维意识,作文教学中缺少作为或不作为。本课以2018年北京卷《青山绿水图》应试辅导为载体,探究逻辑化解读对写作的重大意义,并将古今素材“无缝接轨”,从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读)文章。
[创课思路]
1.《植树的牧羊人》之逻辑化解读。
引领学生从三步演进推论法这一角度来品读《植树的牧羊人》。第一步,小说开头提出一个大问题:一种“难得的好人的标准;第二步,小说主人公事迹作为事由步——植树的牧羊人是不是这样的人;第三步,小说结尾作为结论步的总结——牧羊人布菲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好人”。同时让学生体味用“三步演进推论法”写这篇小说的用意:作者希望人们像牧羊人布菲一样践行一种做人之“道”——“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留下了许多东西”。
2.古今多少事,何其相似尔。
《淮南子·说山训》篇,文中有云:“寇难至,蹩者告盲者,盲者负而走,两人皆活。”与此相类,河北井陉有两位老人,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失去双臂。两位老人我做你的手,你做我的眼,坚持种树10多年,绿了荒丘,碧了涸滩,传为佳话。
3.仿《植树的牧羊人》之法,“画”《绿水青山图》之卷。
考题中的《绿水青山图》绝非一幅风景画,它应该是一幅奋斗图。这里的“青”与“绿”不是单一的形容词,还有使动意味,即人们怎样“青”了山,怎样“绿”了水。这是一个大话题,我们要以小写大,从具体的人事说起。因此,我们就可以仿《植树的牧羊人》之法,用“植树的残疾人”之事,“画”《绿水青山图》之卷。
[教学现场]
一、《植树的牧羊人》之逻辑化解读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回忆一下,当时大家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的?
生:这是一篇小说,讲述了牧羊人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师: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从文体角度学习的。他的回答极具代表性,现今语文课基本上是从文体角度来解读文章的。今天,老师想带领同学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这篇文章进行逻辑化解读。好,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名词:三步演进推论法。第一步提出一个公认的道理作为思考问题的依据;第二步,提出关注、研讨的事由,它要被包括在前边公认道理的管辖范围内;第三步,根据第一步的大前提和第二步提出的事由做联系性分析,并对相关事由做出判断,得出结论。下面,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的。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请在课文中划分出这三部分。
(屏显)
三步演进写小说:
第一步:前提步;
第二步:事由步;
第三步:结论步。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划分的?
生:第一自然段是前提步,作者提出“难得的好人”的标准。第二自然段至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是事由步,作者用事实证明提出的观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结论步。
师:划分得非常正确。好,刚才这位同学说,小说开头提出一种“難得的好人”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生:“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师:非常准确。本文一开篇先提出一种“难得的好人”的标准,它是人们都公认的标准。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研讨事由步,看刮、说主人公的事迹。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植树的牧羊人是不是这样的人?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讨论。(学生讨论)时间到。刚刚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一起分享讨论的结果。哪位同学先说?
生:我认为牧羊人的“越俎代庖”体现了他的“难得”。第11自然段中“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他本来是个牧羊人,牧羊是他维持生活的本业,可是他却决定在荒山上种树,来保护环境。
师:分析得很好,这位同学说,牧羊人种树超越了他生存所依的本事,似乎是有点儿好管闲事的人。当然,这样管其本分外的闲事恰恰是其慷慨无私的一种表现。关于种树的必要性,文本里有没有描绘?
生:第2自然段写“我”于1913年在阿尔卑斯山旅行时见到的情景:“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里“没有水喝”“太阳快把人烤焦了”。
师:文本借助这样生动的描绘,告诉我们改造这样的环境,是牧羊人种树的“初心”。这种出发点,当然是“难得”的。(板书:难得——超越生存所依的本事)牧羊人是难得的好人,还体现在哪里?
生:老师,我从文中挑出了这些语句“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做事非常认真、严谨,让我感觉他近乎怀着一种庄重神圣的感情在做种树这件事。
师:你对文本理解得很到位。牧羊人这些朴实的动作表现的就是认真的精神。(板书:认真做事)有同学举手,来,你想和我们分享什么?
生:老师,我注意到了文中记录时间的词。文中说牧羊人是在1910年开始边放羊边种树,“我”在1913年去阿尔卑斯山旅行与牧羊人相识,那时牧羊人55岁,已经种了三年树,直到1945年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他已是87岁的老人。他坚持种树几十年,这份坚持太“难得”了。
师:分析得很好。(板书:时间中的坚持)牧羊人这份时间中的坚持也是“难得”的。谁来接着说?
生:课文的第14自然段,牧羊人“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四只母羊。他添置于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只是一心一意地种树,甚至为了保护树苗把养羊的主业都放弃了。这就是“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板书:为种树弃羊养蜂)
师:嗯,他是从牧羊人为了种树弃羊养蜂这个角度解读的“难得”。很好。还有吗?
生:老师,我看到了种树前后的景色对比。文中写道,“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这里正好印证前提步中“留下了”这个关键词。
师:文章解读得非常到位。这位同学从前后景色对比中,发现牧羊人“留下了”和“难得”。(板书:他“留下了”的是什么)好,我们再一起探究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师:很好,作者根据大前提提出的“难得的好人”的条件,再结合事由步提供的布菲的事迹,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他是“难得的好人”。(板书:好人)用三步演进推论法写小说,这不是人们常见的文学创作行为。恩格斯在写给敏娜·考茨基的信中谈及文学创作规律时说过——倾向应该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但是,这篇小说的作者却反其道行之,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我感觉作者就是想以牧羊人为标杆,为我们树立人生的榜样。
师:这位同学的思考相当深入。这是一篇充满说“教”的小说,它用一个人的某种经历在演绎作者崇敬的信仰——一种做人之“道”。牧羊人布菲就是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形象符号。一篇“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因为不合规律而被抛弃,相反,它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此作在许多国家都有译本传播,今天它入选我们的初中教科书,本身也是成功的表现。
二、古今多少事,何其相似尔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这个文言小故事,找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
(屏显)
寇难至,蹩(bi)者告盲者,盲者负而走,两人皆活。
——《淮南子·说山训》
生:一个腿瘸者告诉一个盲人,贼寇屠村来了,盲者背着瘸者走,两人都逃过劫难。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人与人之间应该合作互助。
师:对,正如孔子所说,“我以尔视,尔以我行”,此负彼相,合缺成全。与此相类,河北省井陉市某山沟里,有两位老人,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失去双臂。两位老人我倣你的手,你做我的眼,坚持种树10多年,绿了荒丘,碧了涸滩,传为佳话。请看有关视频。
(播放视频)
三、仿《植树的牧羊人》之法,“画”《绿水青山图》之卷
师:《绿水青山图》,题目中的“青”和“绿”是什么词性?
生:形容词。
师:还可以怎么理解这两个字?
生:可以看成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山青,使水绿。
师:解读得非常好。此题绝非是一幅风景画,它应该是一幅奋斗图。也就是说,这里的“青”与“绿”不是单一的形容词,还有使动意味,即人们怎样“青”了山,怎样“绿”了水。这是一个大话题,我们要以小写大,从具体的人事说起。因此,“植树的残疾人这一事迹就是诠释怎样创造人间《绿水青山图》的好题材。他们的事迹是应试文的底本,有了这样的故事,下面只剩下如何写的问题。同学们可不可以用今天所讲的“三步演进法”来写?
(屏显)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仿《植树的牧羊人》写出被人们公认的一个大道理。
第二步,仿写牧羊人布菲作为“难得的好人所做的好事,写“植树的残疾人”值得为之立传的事迹。
第三步,对两位老人予以肯定性评价。
师:提示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以下几点:1.运用对比写“植树的残疾人”家乡那坡滩如何干枯而结局如何欣欣;2.《绿水青山图》是考场应试文,写作时间及篇幅容不得多写,可选取主人公一日之中的几个场景细节代之,用大写意手法,虚应之“就是这样他们已干了几千天……”3.一定要写盲者以无臂者为眼,无臂者以盲者为手,此负彼相,合缺成全。好,同学们可以開始构思动笔了。
[创课所得]
本课将《植树的牧羊人》的逻辑化解读、《淮南子》的古事、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及人生大考面临的试题四者融为一体,做“无缝接轨”式的联系,完成教学生学逻辑,教学生“做人做事做(读)文章”,努力用语文创课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创客。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文体教学的圈子里,逻辑教学渗入课堂刻不容缓。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拓展到教室外,让学生拥有可以终生受益的思维品质。
当下学生掉书袋现象严重,会说李白、杜甫、爱迪生、霍金的事,然而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故而在写应试文章时搜肠刮肚,不堪其苦!教师要引领学生有效阅读,多阅读国学经典,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广泛汲取作文素材。
[学生作品]
绿水青山图
李科锦
所谓绿水青山图,绝不是一张黯淡无光的水墨画。一个人,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为这幅水墨画涂上了颜色,绿了水,青了山,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这不仅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河北省的井陉,一个被自然遗忘的角落。自然没有赋予它应有的颜色,但是自然将画笔赐予了降生于此处的两位老人。
清晨,朝阳缓缓升起,明媚的阳光昭示着黑夜的结束,但照不亮他眼中的黑暗,他是一位盲人。沿着记忆中的路线,他走到了自家门前,似乎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光明。少顷,另一位老人走来,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衣着是否整齐,上衣并不合身,袖子好似掩住了他的双手,风吹过来,他的袖子宛若柳枝般随风摇曳,是的,他没有手臂。那位盲人叫贾海霞,另一个无臂人則是他的发小,名叫贾文其。
贾海霞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工具,像往常一样,拽着贾文其空荡荡的袖子,在他的指引下向远方走去。他们每天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树枝,每当这时,没有双臂的贾文其会熟练地帮助双目失明的贾海霞爬上一棵大树,砍下树枝,做树栽于。之后贾文其把贾海霞背过河去,再自己踵河回来背树枝。艰难地蹚过河后,贾海霞拿着铁棍开始挖坑,贾文其则去河边取水。他取水与众不同,是用脖子夹住一根带钩的木棍,木棍上挂着塑料桶,熟练地从溪流中打起一桶水来。他们把选好的树枝插到坑里去,贾文其用脚把水倒入坑里,贾海霞則用铁锹在树枝四周加土。今天的第一棵树便大功告成,若干年后,这又将是一棵参天大树。
二人静静地看着这片充满绿意的树林,遥想当初,在这片荒芜的河滩上,甚至没有一棵树。几千多个日子里过去了,他们竟然种下了十多万棵树。
上帝是无情的,在他们身上贴着“残次品”的标签,但上帝也让好运降临在他们两人身上,让他们遇见了彼此。贾海霞曾说过:“我们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残疾人。”没错,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昔日的荒地,变成了今日的绿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为何有这样真正的绿水青山图。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愚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羞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销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