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分解读的三则诗文
——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019-03-05 21:50◎舒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梁任公谭嗣同梁先生

◎舒 滞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将先生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文章在叙述和描写梁启超先生演讲过程中引用、朗诵并讲解三则诗文,更是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老师在此也都乐于解读,无可厚非,然很多老师过分解读确值得商榷。

第一首《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有的老师提问:“《箜篌引》这首古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背后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有的老师这样解读:这首诗让梁启超先生想到了戊戌变法中英勇就义的谭嗣同,通过这首诗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情。当初,变法失败,谭嗣同将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的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昭后世。梁启超劝他跟自己一起去日本避避风头。但谭嗣同断然拒绝前行并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这样的解读乍一听起来似乎很符合事实和情理,但老师的解读显然背离了文本,并没有深入文本。作者在文中写到: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化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梁启超先生在朗诵这首诗时有没有想到谭嗣同,有没有在解读中将谭嗣同联系起来,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其实是在说梁先生高超的演讲技巧,丰富的演讲内容,在说先生的知识渊博、文采出众。以致作者二十年后渡河时,触景生情,顿时想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可看出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的朗读和讲解深入作者内心,难以忘怀。

第二则是戏曲《桃花扇》中的一段“高皇帝,在九天,不管……”有的老师提问“先生读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有的老师解读为:《桃花扇》反映的是南明一代的兴亡,梁先生读着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哀叹,想到山河破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痛苦流涕不能自已。有的老师解读为:《桃花扇》写的是明崇祯皇帝的一段事情,由此梁启超先生想到自己早年的变法维新,想到光绪帝与崇祯皇帝的处境相似,不禁悲从中来,所以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如果说第一种解读我们还能接受的话,第二种解读“想到光绪帝与崇祯皇帝的处境相似,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就有点牵强附会了。也许他有过这种联想,但一定想到的是光绪帝与崇祯皇帝的相似的处境,难道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他就不会想到其他历史事件和其他人身上去。

第三首诗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有的老师提问:“梁先生讲‘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笑了呢?”老师解读:梁启超和杜甫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听说蓟北收复,喜极而涕,而梁启超先生想到现在的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多么希望有一天祖国能强大起来,收复失地。所以梁先生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杜甫收复蓟北的喜悦。如果要这样解读的话。我觉得梁启超先生应该哭才对。为什么呢?既然梁启超先生是个热心肠的人。当他听到杜甫所处时代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想到现在自己所处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更应该伤心哭泣才对,他还会笑吗?对后半部分的解读“感受到了收复蓟北的喜悦”张口大笑,我认可,而对于“想到现在的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解读是站不住脚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是一场学术报告,并且他在开场白当中就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可看出这场演讲是要谈学问的。文章在开头也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可见,这并不是一场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梁启超先生是一个时代的伟人,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一定非要将他跟爱国,跟忧国忧民联系起来,对于一场学术演讲,我们不必硬要联系到某个具体的人,附会到某个具体事件中去进行解读。而如果硬生生将戊戌变法,将谭嗣同,将光绪帝联系起来,未免有些牵强,也破坏了文章的意境和主旨。有时候一个人言行的外在表现、情感的外在宣泄,并不代表他一定有过某一段经历或某一段情感体验。也许来自于一个人的良知,或来自于一个人的悲悯情怀。

猜你喜欢
梁任公谭嗣同梁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漱溟演讲收费
狱中题璧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梁任公先生因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