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转康,刘丹萍
(运城学院 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语文教材的核心要素则是选文,选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对选文的分析是研究语文课本最不能缺少的内容。我国现在推行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领导,优秀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和资深编辑构成编写队伍,吸取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花费四年艰辛打磨完成的精品,于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很多人对人教版语文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对部编本则了解较少,部编本(2017年)与人教版(2013年)的选文相比(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成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选文数量是教材编写者对于选文关注度的体现,不同数量的选文体现出编写者的不同意图,从选文的数量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不同:
从选文的总量来看,部编本选文共有38篇,人教版选文共有48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部编本选文的总量与人教版相比较减少了10篇。然而选文篇目数量的减少,并不代表教学总量的减少,而是教学板块的内容发生了调整,增加的课外阅读、名著导读部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教学更加有效。其目的是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解决语文课堂现存的学生读书太少的问题,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通过学习任务数量的缩减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阅读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部编本与人教版课本中相同的选文篇目共有20篇,都十分重视经典名篇的选取。如朱自清的《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法描绘出春天的活泼可爱;《观沧海》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浩瀚的大海来表现曹操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则用平静的叙述语调描绘出母爱的伟大以及儿子对于母亲去世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世说新语>二则》通过叙说古代少年谢道韫与陈元方的聪慧故事,让人充分体验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涵养;《<论语>十二章》作为经典的儒家典籍,跨越时代界限,用简短的对话体形式教给学生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些篇目都属于历久弥新的佳作,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1]的要求。
部编本与人教版相比删减了28篇文章,增加了20篇。从删减的具体篇目来看,多是一些时文或者晦涩难懂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的趣味性虽强,但是在语言文字的优美方面则较为欠缺;《河中石兽》的文言语句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显得较为晦涩难懂;《塞翁失马》、《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蕴含的深刻哲理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部编本增加的篇目则较有趣味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来表现一个孩子的童年快乐,学生通过体会鲁迅先生童年的欢乐,可以回想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往事;《狼》《穿井得一人》故事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水平;《秋词》则是古诗中的经典名篇,诗中展现的秋高气爽、白云漂浮、万里晴空的开阔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别样风采和作者的乐观豪情。对比发现部编本的选文与人教版相比更加注重适用性,以学生为本,选择难度适宜,适合学生学习的篇目,充分贯彻《课程标准》改编建议中提出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的要求。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教科书都是将选文放在核心地位,面对数目庞大的经典名篇佳作,编写者采用何种标准,选用什么类型的文章则尤为重要。而且,选文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我国当代的选文标准经历了从解放初期的“典范性”到改革开放后的“应用性”再到新时期的“个性化”的变化。[2]如今推广实行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依据时代的要求又做出了怎么样的改变,与人教版相比有了哪些进步,这就需要从选文的具体篇目来进行对比分析。
1. 以名篇佳作为主体。名篇佳作并不是特指某个时代名家的作品,它指的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思想文化内涵与生命力,使读者每一次阅读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带来精神的冲击与文化的洗礼。从选文篇目来看,部编本与人教版相比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名篇佳作的增加。人教版选取的一些课文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作品的文学性与精神内涵则较为欠缺。如《绿色蝈蝈》虽然趣味性较浓,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但更加适合作为学生的课下读物,而不是课本中的选文。部编本对此则做出了改变,增加的篇目多为历久弥新的作品,精神内涵丰富,生命力持久。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作为古代家训的名篇之一,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得透彻深刻,成为后代许多弟子修身立志的经典名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成为后来许多文人志士的座右铭。名篇佳作作为主体,可以使学生冲破时空的限制,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角,领略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优秀古诗文比重增加。我国的教育改革必然是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但是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离开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会迷失自我,难以获得长远发展。优秀的古诗文正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人教版选取了21篇,在选文中占44%,部编本的古代文学作品共有19篇,所占比例为48%,虽然篇目数量减少,但是所占比例增加,说明部编本选文更加重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部编本增加的古代诗歌相比人教版来说更加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将世境的离乱、人情的聚散、年华的枯荣、彼此的悲凉漂泊都包含其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将戍守边疆战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满心的哀怨之情写得有情有声有色;而人教版中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表达的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晏殊的《浣溪沙》虽为伤春之作,但哲理性较深,启迪人们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人生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则显得未免有点晦涩难懂。部编本重视作品的经典性,将古诗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取的文章不仅经典,而且难度适宜,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学习,使学生真正喜欢古诗文和传统文化。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选文除了注重经典性,还应注重文章的时代性,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不会与时代脱节,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时代性并不是特指某个时期,而是指选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等。如部编本中的《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的经典名篇,虽然是1939年所写,但是作者通过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悼念来赞扬他崇高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让学生明白大公无私精神的崇高;《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赞颂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让人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能够创造。在现今全球环境逐渐恶化的背景下,牧羊人以一人之力将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如荫的幸福之地,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主义情感”[1]的要求,而部编本的选文则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2.多元文化兼顾。教材的选文除了注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外,还应该扩宽视角,注重吸收与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从而使本民族的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选文要“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的要求。部编本与人教版的选文既有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如《<论语>十二章》《<世说新语>两则》《春》《散步》等的选取;又有外国作品《金色花》《皇帝的新装》等经典名篇的选取,做到了选文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接触外国经典,拓宽文化视野,注重知识的积累与熏陶,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还是现当代的语文教科书大都是以“文质兼美”来作为选文标准的,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文质兼美,堪为模式”[3]的选文标准观,这些都说明“文质兼美”作为选文标准受到人们的接纳与重视。
1. 语言文字优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两种功能的载体则是选文。优秀的选文无论在谋篇布局还是在立意取材等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有利于他们审美意识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部编本相比人教版来说删减了《看云识天气》这种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增加的《雨的四季》让学生从一字一句中感受雨的魅力,学会发现四季中雨的不同,欣赏不同季节雨的独特神韵,最后运用优美的语句来将雨的美表达出来;《天上的街市》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现代诗的音韵美,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感受天上街市的热闹繁华与牛郎织女的幸福美好,学会利用想象与联想的艺术手法去创造美。
2. 思想内容向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选文除了语言文字优美之外,还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情,给学生传达积极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提升,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部编本和人教版在这一方面都选取得较为优秀,如选取的《春》与《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学生通过这两篇文章不仅可以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创作手法,还可以感受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险,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成功脱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要满怀信心,学会分解困难,将其一个个克服,最终就会获得成功。
1. 语文知识的科学编排,随文学习。语文课本编写的一大难题就是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现在的教学大都受制于应试教育,注重做题,往往是考什么,学什么,很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既不会建立自己的语文知识系统,同时慢慢形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抵触性。部编本与人教版则通过随文学习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课文来学习语文知识,建立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句子“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在头脑中回想关于春雨的特点,如春雨的细、密,再引导学生根据句子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通过仿写真正学会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并且会灵活运用它,而不仅仅是从理论上告诉学生比喻的概念,让学生找出本体和喻体,这样学到的知识都是空的,学生仅从表面理解却不会灵活运用。
2. 选文的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强。中学语文课本在选文的趣味性这一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很多文章都是在说理、说教,较为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也不会高涨。而部编本在这一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相比人教版删除了《虽有佳肴》这种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增加了《狼》这种故事完整、情节紧凑、趣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看完故事后能明白狼的凶狠、狡诈、贪婪,相信人的智慧与力量;还有《动物笑谈》语言幽默诙谐,趣味十足,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使他们学会对动物的关爱与对自然的热爱。
教材的编排与选文紧密联系、相互制约。选文的任务在于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而编排则是以恰当的方式将选文的内容进行组合排列,从而使选文更加科学条理。部编本与人教版的选文编排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部编本与人教版都采用了现代文与文言文混合编排,每单元一课文言诗文,每册六个单元组合的方式。这种编排的优点是:减少学生对于文言诗文的生疏感,缩短学生与文言诗文之间的距离;同时每一单元中的文言诗文与现代文的主题相同,且现代文安排在文言诗文的前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诗文的思想感情,不至于因为不知所云而无所适从;此外,将文言诗文合理分布至各个单元也符合知识的建构理论,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维也能够慢慢适应文言诗文的语言形式,从而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入门,不会因为困难而产生畏学的心理,进而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如果将现代文与文言文进行分开编排,则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较为困难的文言诗文的学习中,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
1. 选文顺序科学化。语文课本在编写时一定要注意选文的顺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具体到抽象。部编本与人教版相比选文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人教版课本中第一单元的《散步》《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和《<世说新语>两则》现位于部编本的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的《再塑生命的人》与《<论语>十二章》位于部编本的第三单元;而第三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则位于部编本的第一单元;人教版的课外古诗词原位于教材最后,而部编本将其分别调整至第三单元末与第六单元末。部编本将古诗调整至第一单元,这样做到了中学与小学的衔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诗歌开始教学,不会对中学语文教材过于陌生,从而自然过渡到第二单元的文言文学习,而人教版将《<世说新语>两则》放在第一单元,学生因为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此外人教版将课外古诗词放在教材最后集中学习,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部编本将其分散放在第三单元末与第六单元末,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巩固。
2.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部编本的选文与人教版相比将阅读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教版的选文只是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相结合,而部编本则是形成了“教读课文”、“选读课文”与“课外阅读”(“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4],每一单元除了将“自读课文”与“选读课文”编排在一起之外,还在第三单元与第六单元末尾安排了“名著导读”与“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环节,如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与跳读中不仅介绍了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而且以名著为例详细介绍精读和跳读这两种读书方法,使学生通过掌握读书方法来提高阅读水平,增加阅读兴趣;增加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汉语美感的认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这样三位一体的选文阅读体系不仅解决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读书、少读书的情况,使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材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使阅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也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达到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营造出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3. 双线的单元组织结构。部编本的选文编排与人教版相比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采用了双线的单元组织结构。所谓双线的单元组织结构就是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者相结合起来。“人文主题”即按照主题相同或相近将选文进行组合,形成一条贯穿教材的明线线索;“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包括的各种基本要素,如关于语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方法与学习习惯等,这些基本要素形成贯穿教材的暗线。部编本与人教版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人文主题”将选文组织起来,部编本的单元主题分别为“四时之景”、“亲情之爱”、“学习之乐”、“人生之舟”、“生命之趣”与“想象之翼”,人教版的单元主题除了第五单元的“科学之趣”与部编本不同外,其余只是位置发生改变,主题内容基本不变。但是部编本的突出地方则在于暗线“语文要素”的提出,明暗双线的结合使课本的编排更加科学化,也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如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部编本的第一、第二单元提出了朗读的要求,第三至第六单元提出了默读,使知识安排更加有序,并且提供给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的具体方法,使他们真正掌握,学有所得;而人教版的每个单元虽然也提出了学习要求,但只是泛泛而谈,并将朗读与默读混合安排,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真正学会运用。部编本双线的单元组织结构,明线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文理解生活,通过生活学习语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暗线使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做到学有所得。
部编本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在选文数量、选文标准、选文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部编本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女性作家作品所占比例较低。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加感性,情感更加细腻,所以无论在文章的选题立意还是表达方式上都会与男性作家有很大的区别,男性作家一般侧重人物的行为描写,而女性则是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男性作家的语言表达相对来说更加直接犀利,女性则更加婉转柔和。学习女性作家的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学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与描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部编本在这一方面仍有欠缺,全书共有38篇选文,而女性作家的作品只有冰心的《荷叶·母亲》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两篇,所占比例较低,仅为5%。但是优秀的女性作家有很多,可以扩大选文的范围,增加女性作家作品的数量,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些作品等可以添加至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选文的体裁类型分布不合理。《课程标准》提出7—9年级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要求。部编本七年级课本中选文的体裁多为记叙文、散文与诗歌等,但是缺少戏剧与说明文等体裁类型的文章,可以添加像《雷雨》《茶馆》中的一些经典片段,将其设置在学生的课后阅读,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了解认识多种文体,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与人教版比较,可以发现部编本的选文数量虽减少,但是质量更加精益求精,注重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与适宜教学这四方面的要求;编排方式上对选文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三位一体的选文阅读体系,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提升、阅读面得到扩展,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知识系统;创新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单元组织结构,不但使语文贴近生活,而且使语文知识真正得到落实。这样看来,部编本与人教版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女性作家的选文偏少、体裁类型分布不合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