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讲,都应保证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以《为学》为例,分析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学应将立足点从传统的“教”转移到“学”上,重视研究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课堂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而不是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点,以此向外延伸,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自主合作、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氛围。
如:在《为学》的教学中,采用激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结合《为学》的内容提出学习是否存在难易的差别,困难和容易分别是针对什么样的情况而言。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进行科学的评价。如果学生指出学习困难和容易的情况,则教师可以借此引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正式的教学。可见,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结合初中生的思想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则可以夯实文言文教学基础,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在《为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首先,保证读音的准确性。文言文中有很多的文字是通假字、多音字和生僻字,学生很难准确掌握读音,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等资料进行阅读,消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保证读音的准确性。
其次,阅读时保证语调的正确性,准确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工作的战场,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阅读初中文言文时,要保证口、眼、心都运用在阅读上,全方位地将感官运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并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文言文阅读潜能。同时,要运用情感去阅读。如:《为学》中的“吾欲之南海,何如……”这一段话,学生如果能够运用情感去阅读,则可以分析贫、富二僧的形象。对此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何如”“何侍”等词语的阅读语气、蕴含的情感,从而准确读出文章中的感情。故此,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应包括诵读教学。
从目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存在最为明显的弊端是重言轻文,但是文和言存在互通性,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因此,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应以“文言并重”的方式开展文言文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古典文化知识,又可以拓宽其文化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学习贵在有疑。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不分家,在二者之间来回穿梭,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比较浅显的内容,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内容,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的形象。
其次,文以载道。文章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道是文章的主旨,其立足的根本在于文章的内容,而文需要以言来作为有效支撑。很多的文言文都是很含蓄地在曲折中抒发情感、或是利用景物抒发情感等。如《为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文中内容问学生:“贫富二僧的故事最终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学习之后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揭示“事在人为”的人生道理。
课后延伸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完成《为学》的教学之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搜索《为学》的全文、《白鹤堂集》或是彭端淑的其他作品,以此拓展《为学》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为学》一文和作者的了解,增加文言文阅读量。
此外,教师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可以针对文中的字词或语句等进行拓展,即指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文言文字词含义,阅读其他文言文,并尝试翻译成白话文,而后根据文言文的准确翻译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学习,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水平。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之后落实课后拓展教学措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应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教学、以“文言并重”开展教学、注意文言文教学课后延伸等措施。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以完善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