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2019-03-05 16:50李浪平熊源长曲文春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退行性椎间盘软骨

李浪平,杨 娟,熊源长,曲文春*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麻醉科,上海 200020

2.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物理和康复医学科,明尼苏达州 55905

3.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433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之一[1],IDD导致的椎间隙狭窄是下腰痛重要发病机制[2-3]。成人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且细胞含量较少[4]。IDD不同于正常衰老,衰老属于生理现象,不引起疼痛,而IDD则会引起髓核细胞(NPC)活性下降、数量减少,椎间隙高度丢失等,从而产生下腰痛。IDD的非手术治疗[5]和手术治疗[6]对短期疼痛缓解有一定的效果,但疼痛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甚至会加快同一节段或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且均不能从根本上中止或者逆转IDD的发病进程。因此,探索从分子生物学方面阻止甚至逆转IDD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从根本上治疗IDD带来希望,本文对应用广泛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IDD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 治疗IDD的干细胞来源及分化

与所有干细胞治疗技术一样,干细胞选择至关重要。由于NPC和软骨细胞无论在表型上还是在分子标记物上都很相似,因此,能够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干细胞就是潜在的治疗IDD的干细胞来源,目前主要有MSCs。将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技术和条件已经较为成熟[7-8]。合适的干细胞来源主要特征:①细胞丰富;②易于获取;③有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能力;④能够在低氧及低血糖的环境下增殖且尽量少甚至没有免疫反应,且同时不会诱导肿瘤细胞生长。动物实验中,MSCs移植可取得与NPC移植相似的结果,MSCs能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神经元细胞和内皮细胞[9-10],目前常用于IDD治疗的干细胞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为主,另外还有NPC、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等。

BMSCs具有很强的自我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耐受等特点,而且取材方便,便于得到足够数量的细胞。BMSCs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向髓核样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且能表达与NPC所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相似的Ⅱ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等优点。2003年,Sakai等[11]首次将BMSCs用于IDD治疗研究,将自体BMSCs联合载体去端肽胶原移植到兔IDD模型中;结果提示,BMSCs移植能减缓兔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该结果为治疗人类IDD带来了希望。Kim等[12]建立了新西兰白兔MSCs和NPC的共培养体系,以将MSCs诱导分化为髓核样细胞。在没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分组研究MSCs与NPC的最佳比例和机械刺激效应:第1组(MSCs)、第2组(NPC),第3、4、5组(NPC与MSCs的比值分别为1∶1、1∶2和2∶1),培养10 d。结果显示,第5组髓核样细胞增殖较多,MSCs分化程度明显增加;对第1,2和5组增加机械刺激后,可促进MSCs向髓核样细胞的分化,证实了机械刺激对分化的贡献。但骨髓抽取为有创过程,且抽取量也受到一定限制。

AMSCs与BMSCs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它们在生长动力学、细胞老化、基因转染和细胞的黏附特性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AMSCs相较于BMSCs的优势在于来源更广,容易分离和采集,可随时在皮下脂肪组织中提取,容易获得大量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相关研究亦证明了对IDD具有改善作用[13-14],但诱导分化为软骨样细胞的能力还需进一步证实。

UC-MSCs为多能干细胞,无伦理障碍;对于IDD患者,不可能自体取得。

iPSCs来源于体细胞,通过诱导异位重组转录因子(OCT3/4、SOX1/2/3、c/N/L-MYC、KLF2/4、NANOG、和LIN28)的表达而生成,来源于髓核组织的iPSCs可以诱导分化为髓核样软骨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分化能力强;有肿瘤产生的可能。

诱导MSCs向软骨样细胞分化有多种方法。体外实验显示,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如低氧以及富含多种诱导刺激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2、生长分化因子(GDF)-5和骨形态蛋白(BMP)等,MSCs通过与NPC直接接触后,诱导分化为髓核样细胞[15]。另外,基因治疗已经用于加强MSCs向软骨样细胞分化的过程,如编码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抑制因子SOX-9的SOX-9基因[16]、细胞凋亡抑制剂;原型致癌基因Bcl-2等也用来加快MSCs向软骨样细胞分化的过程[17]。

2 MSCs 在治疗IDD中的应用

2.1 动物实验

研究表明,BMSCs和AMSCs都能分化成髓核样表型细胞,继而产生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修复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18-19]。Peroglio等[18]认为,载体HA-pNIPAM的添加能更有效诱导人BMSCs向椎间盘表型分化,培养的细胞中Ⅱ型胶原,SOX-9,细胞角蛋白-19,分化簇24和叉头蛋白F1表达量更高。MSCs植入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后,一方面能增殖分化为髓核样细胞,进而诱导合成新的细胞外基质(ECM),增加受累椎间盘的高度和含水量;另一方面,活化的MSCs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促进椎间盘细胞的生长以及ECM的合成,并起到营养、抗炎以及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内环境,缓解临床症状。多项动物实验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与安慰剂组相比较均证实了MSCs治疗IDD的疗效。Freeman等[20]在羊模型中对比研究了3组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环形缺损修复效果;结果发现,相较对照组,MSCs治疗组在造模术后3 ~ 6个月有明显修复。在兔IDD模型中,交联透明质酸(XHA)支架负荷MSCs可以促进椎间盘再生[21]。从解剖学角度评价,MSCs组的椎间盘高度和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增加[13,22-23];从组织学角度评价,MSCs组NPC及含水量增加,MRI T2WI信号增强代表椎间盘含水量增加[13,23-24]。尽管各研究间数据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但总体结果仍显示MSCs移植能减慢、中止甚至逆转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过程[25]。Jin等[26]利用TGF-β3与AMSCs联合培养,产生比单纯AMSCs更加明显的椎间盘样细胞和ECM表达产物。在兔IDD模型中SOX-9基因转录入BMSCs后可以明显提高其对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的修复。除了基因干预外,某些物理方法,如轴向牵引也可促进兔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再生,其机制在于轴向牵引可以增加局部的水分和营养[27]。

一项系统综述纳入了24项动物实验研究,对862个椎间盘进行了MSCs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来源的MSCs都成功地抑制了IDD的发展,在大部分动物模型中椎间盘高度都明显提高,其中BMSCs的抑制作用最明显[28]。Wang等[29]报道的一项关于干细胞治疗IDD的Meta分析,共纳入22个动物实验研究项目(包含9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17项研究选择的干细胞为BMSCs,5项为AMSCs;结果显示,MSCs治疗组椎间盘高度指数升高、MRI T2WI信号强度增强、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增加、组织学水平的IDD级别下降;认为干细胞移植能有效缓解或阻止四足动物的IDD过程。从大量动物实验结果看,MSCs对IDD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后续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判疗效。

2.2 临床试验

Kumar等[30]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单组Ⅰ期临床试验,共入选10例疼痛持续> 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30%的下腰痛患者,分别向低剂量(2×107个细胞,n=5)组和高剂量(4×107个细胞,n=5)组患者椎间盘内注射透明质酸(HA)载体联合AMSC。随访1年结果发现,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例患者VAS评分、ODI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显著改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例有显著改善的患者中,3例MRI显示椎间盘含水量增加。

Noriega等[31]报道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将24例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IDD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在局麻下向椎间盘内注射同种异体BMSCs,对照组采用椎旁肌肉组织的假性浸润。随访1年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BMSCs治疗的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MRI检查示椎间盘明显改善。Mochida等[32]的研究纳入9例20 ~ 29岁患者,IDD Pfirrmann分级3级,在行融合术时取出NPC和自体BMSCs共培养1周后再用1×106激活的NPC重新移植入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随访3年,JOA评分从术前(14.2±4.8)分改善至(27.2±1.6)分;MRI未见移植的椎间盘有不良现象;所有病例均无下腰痛;说明以上治疗可延缓IDD进程。Pettine等[33]的一项开放性临床试验共入选26例患者,采用自体BMSCs治疗IDD,随访12个月,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椎间盘脱水程度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Orozco等[34]共纳入下腰痛患者10例,采用自体BMSCs治疗,随访1年发现患者VAS评分和ODI均明显改善(有效率为71%),在治疗3个月时改善最为明显(有效率为85%),椎间盘含水量明显增加,疗效与脊柱融合术或椎间盘置换术相当。

总结以上5项关于干细胞治疗IDD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通过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VAS评分或数字评分法(NRS)、ODI及MRI,结果显示,临床试验结果中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治疗组的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明显改善、MRI显示治疗后椎间盘含水量明显增加。

近年,关于UC-MSCs在IDD中的应用潜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证明了这一类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并发现其移植到人体椎间盘后能有效缓解疼痛[35]。目前MSCs治疗IDD还处于亚临床试验阶段,大部分研究的病例数还很少,干细胞来源主要是自体MSCs。也许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逐渐开展。

3 MSCs用于治疗IDD的机制及潜在风险

IDD与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和TNF-α)大量释放有关。而MSCs之所以能有效改善IDD与其能调节炎性反应有关。MSCs通过分泌保护因子,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起到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当在体外用IL-1β刺激时,NPC由炎性介导的退行性变指数明显增加,而当NPC和BMSCs一起共培养时,NPC的退行性变和凋亡指数明显下降,而且IL-1β刺激的NPC会明显吸引和介导BMSCs的迁移。这说明在IDD中BMSCs可以发挥抗凋亡效应,并且可以被炎性反应刺激后的NPC介导向病变部位迁移[36]。一项随机对照的兔IDD模型研究也认为,MSCs可以延缓椎间盘高度指数下降的原因是MSCs可以抑制凋亡[23]。Cao等[37]发现当BMSCs与NPC共培养时可以明显延缓NPC的基质发生退行性变,其机制是上调TGF-β同时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MSCs植入后微环境发生变化,移植部位NPC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MSCs的转归。最近的研究发现,外泌体是BMSCs和NPC之间传递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外泌体自身或通过携带基因或药物可能可以有效用于治疗IDD[38]。

干细胞治疗IDD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潜在风险[25]:①细胞泄漏引起椎管内骨赘形成,继而造成椎管狭窄。②干细胞移植涉及的椎间盘面积更大,可能发生感染的概率增高。③干细胞的多能性诱导肿瘤发生。为了减少细胞泄漏的发生,可使用细胞载体,如去端胶原肽凝胶、水凝胶、透明质酸凝胶等,胶原微球支架可以明显减少注射后骨赘形成[39]。合适的载体除了可以防止细胞渗漏到椎管,还可以给细胞提供一个有效的增殖分化环境,因此,加强细胞载体的研究很有必要。为防止椎间盘感染或椎间盘炎的发生,严格管理细胞培养、无菌手术操作至关重要。另外,建议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尽管MSCs是否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是这种潜在的可能性需要被重视。因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免疫监测,如果MSCs需要较长的增殖期,染色体稳定性势必会降低,肿瘤的发生概率就可能增加。研究发现,使用患者的血清或者血小板裂解液来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可以降低染色体不稳定的风险。

4 结语和展望

IDD会引起椎间盘高度降低、NPC含量减少。动物研究表明,MSCs通过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后,能有效修复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增殖分化后的软骨样细胞能合成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形成ECM,它们同时还能调整椎间盘的内环境。由于BMSCs及AMSCs安全、免疫耐受,是目前研究和治疗IDD的最佳干细胞。但MSCs治疗IDD仍然存在一些风险,细胞载体的选择、移植技术的改进及无菌操作技术等能一定程度降低风险。从现有的研究来看,MSCs用于临床治疗IDD具有可行性,有望逆转IDD的病程,但需要更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干细胞移植后如何适应新的微环境并继续增殖分化为NPC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退行性椎间盘软骨
体检报告“退行性改变”是有病了吗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BMP-2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的研究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