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初探

2019-03-05 16:22:50
英语教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定式素养思维

陈 刚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方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下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核心素养即学生面向未来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教育部2018)。其中,必备品质包括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不拘泥于常规思维的思维,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体系的思维。习近平指出: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和精神过程,是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突破上进的科学思维。《课程标准》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强调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工作实践,会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相对格式化的思维模式,每当遇到现实问题或是面对新生事物时,往往就会陷入固有的思维框架内,不愿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式,也称定式思维或习惯性思维。

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依赖某些思维定式,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而无法实现深度学习。为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进行创新思维,发展思维品质。

首先,要打破“权威观点定式”。在学生的思维领域内,教师、教科书通常是权威的、不容怀疑的。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会产生独立的见解。久而久之,会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需要打破。

其次,要打破“知识经验定式”。知识和经验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持续发展的。可是,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这些知识和经验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局限性。很多时候,学生会对它们有所依赖和盲从并会经验行事,这样,就会影响、削弱判断力,所以需要打破。

再次,还要打破“大局从众定式”。通常,人们都会有顺应大局、从众的心理。每当大局已定,多数人会随大流,而不会去追求“另类”。殊不知,这种从众心理非常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它会让我们不愿思考,不愿深思熟虑,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只会因为从众而缺乏应有的创新,故此需要打破。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将立德树人作为己任,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是组成课堂的四要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实践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傅道春、徐长江200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英语课堂上的知识探究者、实践操作者和交流合作者。英语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认知、合作和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传统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探索实践、互动合作为学习方式的新型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先让学生翻译课文,再带领他们梳理其中的生词,然后分析几个句式结构,理解几个长难句,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引导学生延伸阅读,要让他们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寻找文章的主题句,分析篇章结构,挖掘文本内涵,发现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最后让小组推荐发言人并用英语展示学习成果。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应该被视作思想深处的变革,是历史发展与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课堂作为课改的阵地,学生需要在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中习得知识,而学习的本质就是“沟通”与“合作”,是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互动、合作与分享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个性成长与人格形成的师生共创过程。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并针对英语学科特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与探究等,自主解决问题,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看等综合技能。

例如,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在教学A precious family dinner 这篇文章时,笔者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预测:“Why is the family dinner precious?”然后提问:“How does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dinner?What's their journey back home like? What is Louyan's future plan?”接着提问:“Why does the writer choose Luoyan's family dinner as the example to talk about our Spring Festival?”最后提问:“What will happen to the family members after the festival?”。前几个问题,学生从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最后两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已知的传统节日习俗等知识,发表见解和观点。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自然得以开发。

“任务驱动下高中英语课堂‘学讲方式'的实践研究”是笔者所在学校承担的市级“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师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多维互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问题并提出方案,通过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最终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同时,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并“讲出来、教别人”。其中“学进去”是基础和保障,“讲出来”是动机和结果,要求学生“先学后讲、学会再讲,讲了再学、学了再讲”;学生通过“做、学、讲、练、教”等,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承认、分析、研究并利用这些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各自的知识体系,实现共同进步。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和一些综合技能,积累了一定的英语思维经验,拥有了一定的英语活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在活动中用英语进行实践、探究、归纳和比较。教师要该“放”就“放”,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教师要少“讲”,以“导”为主;学生要以“做”“思”为主,从而实现“教、学、讲、做、思”五位一体,有效结合,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科学、有效、多元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提升为宗旨,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因人、因地、因时、因科、因问题而合理引导,让学生在肯定乃至错误中都能够获取启示和经验。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主题(成尚荣2018),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更是一种价值引领,是广大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入课改实践,转变角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实践中、在探究中、在合作中,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英语知识和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切实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定式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养生方法定式多 因人而异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