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颖
近年来,随着英语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试卷难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词汇量增大,话题新颖并贴近时代,文化差异增强。通过试卷提升阅读能力显然不足,高中学生还需阅读大量课外文本以丰富阅读经历,从而提升阅读品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达到语言技能目标(九级),即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教育部2018)。英文原著语言地道,最能真实反映讲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风貌。笔者所任教班级选择《经典短篇小说101 篇》为课外读本,学生阅读氛围浓厚,兴趣高涨。
《课程标准》文化知识部分要求高中毕业生达到文化意识目标八级,即能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教育部 2018)。《经典短篇小说101 篇》中很多篇目涉及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作为西方重要的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高中学生对哥特式小说相对陌生,翻阅上海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只有The Phantom of the Opera(S1B)是一篇关于哥特式小说的节选。笔者选取《经典短篇小说101 篇》中爱伦·坡代表作,哥特式小说经典代表The Black Cat(《黑猫》)一文作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补充,展示基于“大”阅读圈的高中哥特式小说课外阅读实践情况,帮助学生深入剖析哥特式小说。
《黑猫》故事的主人公养了一只名叫普卢托的黑猫。一天,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挖出了黑猫的眼睛,不久后,又将它吊死在树上。事后他带着悔恨的心情收养了另一只与普卢托十分相像的黑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只黑猫胸口上原有的白斑逐渐长成了绞架的形状。每当主人公看到那块白斑并想起死去的普卢托时就浑身战栗。他试图杀死这只猫,却误杀了他的妻子。他将妻子的尸体埋藏在地窖的墙里,并且确信自己的完美谋杀将逃脱法律的制裁。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在这个故事中,黑猫象征着消极的情绪和病态的犯罪心理。
阅读圈(Reading Circles)是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阅读圈的角色包括组织讨论的小组长(discussion leader)、负责总结概括的人(summarizer)、负责联想的人(connector)、负责找重点词汇的人(word master)、负责提炼语篇信息的人(passage person)、负责研究文化的人(culture collector)(王蔷、陈泽航2016)。笔者基于所在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的实际情况,将阅读圈的实施模式稍作改动,将班级整体分为6 个小组,每个小组担任一个角色,形成discussion leaders,summarizers... 的形式,基于“大”阅读圈实施,相对降低了难度。
“大”阅读圈角色分配要基于自愿原则。在学生参照“大”阅读圈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根据个体能力自愿组合后,笔者再次对各小组进行能力评估,并对小组规模和小组成员作适当调整。笔者基于阅读圈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设定问题,将问题分为表层解读和深层探索两类。各小组成员基于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阅读并熟悉文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各小组成员在笔者的引导下展示成果。笔者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经过课前准备,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所承担的任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实践奠定基础。
1.整体感受
经过课前文本阅读,学生应获得文本大意:受到黑猫的指引,“我”一步步沦为杀人狂,完成由善至恶的转变。笔者设置一个“头脑风暴”题:尝试用大量形容词谈谈读完《黑猫》的感受。
【设计说明】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考查各小组课前准备和整体阅读情况,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哥特式小说氛围。各小组谈完各自阅读感受后,会立刻明白哥特式小说的整体基调。
2.细节剖析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哥特式小说的基调,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文本剖析,突出善与恶的冲突。
(1)场景
小组长主要负责整个讨论的组织,需要准备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王蔷、陈泽航2016),主要任务是“准备至少5 个概述性问题,确保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促进讨论的可持续性,并号召小组成员积极展示自己的角色活动成果”(罗少茜2017)。笔者为小组长设置了以下任务:基于3幅图片,尝试提出5 个问题来引导小组成员探寻3个角色的关系和不同场景中的死亡事件。(图片1是一位面容冷峻的绅士站在灯光暗淡的房子前面,图片2 是一只的黑猫,图片3 是一张刊载一位女士死亡事件的报纸)
【设计说明】《黑猫》主要涉及3 个主人公,但人员关系复杂,场景复现且界限不清晰。小组长自身对于问题设置就可能不尽相同,而各组成员的回答也会百花齐发。巨大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左焕琪2007)。此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体味不同场景所带来的氛围。问题提出者和回答者无标准束缚,自圆其说即可。
(2)心理
负责找重点词汇的人需要摘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以供小组成员学习。负责提炼语篇信息的人主要是从故事里提取重要或者有趣的信息并讲给小组成员听(王蔷、陈泽航2016)。爱伦·坡在文本中应用了大量词汇、语句描写心理变化,需要负责找重点词汇的人和负责提炼语篇信息的人合作进行整理并讲解。笔者设置以下任务:在文章中找到能够表达“我”与第一只黑猫、第二只黑猫和妻子相处时心理状态转变的词或句,并解释个别词或句。
【设计说明】词汇处理不单单局限于找新词、查词意,要把词汇学习融入文章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新词,还能够感受到“我”由善到恶的心理转变,并感受情景氛围。
(3)意象
负责研究文化的人需要从文章中找到与自己的文化相同或相近的内容。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文化提炼必不可少(王蔷、陈泽航2016)。只有透过文本洞悉文化,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和历史元素。笔者为负责研究文化的人设置了以下任务:第一只黑猫,第二只黑猫,“我”的妻子、火、绞刑架,这些看起来简单的词其实都有隐含意。笔者为负责研究文化的人设置了以下任务:与小组成员合作,借助书籍和网络发现这些词的隐含意。
负责联想的人需要思考自己身边是否发生过故事中类似的事,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与故事里相似的人物,是否有过故事中人物的所感所悟等,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在负责研究文化的人完成任务后,负责联想的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中西文化对比。可以选取具有哥特式意味的《聊斋志异》中数篇文章,将其中涉及的意象与《黑猫》中涉及的意象进行对比。笔者为负责联想的人设置了以下任务:尝试将《黑猫》中的意象和《聊斋志异》中的意象进行对比,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设计说明】王蔷、陈则航(2016)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包含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还包括文化意识。作为哥特式小说经典代表作,《黑猫》涉及很多具有西方文化渊源并具有典型哥特式特征的意象。学生了解了这些意象,就洞察了哥特式文学。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对《黑猫》哥特式理解。负责总结概括的人找出文本关键点,记住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复述故事;阅读文本,做好有关角色、事件及大意的笔记,并借助笔记与小组成员分享文本概要(罗少茜2017)。在完成阅读圈所有角色任务后,负责总结概括的人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小组成员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并依此总结The Black Cat。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们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途径达到迷恋某一门学科的境界。”尽管途径不同,但学生一般是从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去课外阅读书籍,是由教室走向阅览室,由某一个问题激发兴趣,从读一本课外书到积累个人藏书。所以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而阅读圈正是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阅读圈教学很有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在内容方面,由于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多围绕教材和试卷,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所以在材料选择上要精益求精,不仅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而且材料内容要能反映中西方文化对比,使语言学习对高考有帮助。每次阅读都要选取不同题材的文本,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篇幅方面,篇幅要适中,不要占用太多时间。在“大”阅读圈教学中,学生自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参与较少。如果篇幅过长,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兴趣,而且很容易遗忘。
在难度方面,教师要选取切合中等学生认知能力的文章,以弥补差距。笔者选取的《黑猫》就比较适当,篇幅适中且内容有趣,准备过程仅需一个星期,适合开展“大”阅读圈教学。
“大”阅读圈教学,一个角色以小组为单位承担,小组中的每一个组员都要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基于教师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合理分组,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学生虚假参与,如认为课外阅读和高考关系不大或者依靠其他组员的情况,产生懈怠心理。教师在分组时要兼顾所有学生,避免小组内一人主导,“一言堂”。分组后,尽量固定小组成员,不轻易调整。教师也可以成立QQ 群,方便课前和小组成员交流并进行有效监督,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询问进程,为上课作充分准备。
由于时间相对宽松,建议“大”阅读圈课型在高一、高二以拓展课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借此机会积累更多知识,并在高三凸显其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并同伴监督纠错,为口语考试作准备。
课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及时总结,及时整理每一次阅读后的收获,建议按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主题语境内容的要求,如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主题形式积累,以词组、文化知识和能体现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体现,从而回顾文章内容,为高考积累素材。
至今,哥特式小说在西方文学界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触及哥特元素,对哥特式小说进行研究成为必要。由于单词量和文化差异,课外阅读难度较大。“大”阅读圈有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顺利进行。基于“大”阅读圈阅读、分析哥特式小说,汇聚集体力量,凝聚集体智慧,有助于学生了解哥特式小说,丰富文学知识,提升课外阅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