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9-03-05 16:18:36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素养体育

宋 军

(齐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1 拓展训练的概述

拓展训练是“舶来品”,英文表达为Outward Bound或Outward Development,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平静的港口,驶向波涛汹涌的海面”,由此可以看出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自然环境的挑战,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磨练人的精神意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逐渐应用到企业团建以及学校体育教学中来,其含义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得以完善。具体来讲,拓展训练主要指的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

训练项目是团队参与拓展训练,实现训练目标的载体,目前常见的拓展训练项目主要在陆地、水面以及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例如陆地项目主要有攀岩、蹦极、悬崖速降、夺宝奇兵、定向越野、沙滩布阵、穿越丛林、穿越沼泽、伞翼滑翔等;水上拓展训练项目主要有漂流、冲浪、潜水、扎筏过河、水球大战、同舟共济、瀑布速降、皮划艇竞技、抢滩登陆等;特定的情境的项目有信任背摔、毕业墙、盲人方阵、快速运水、孤岛求生、高空单杠、沉船逃生等。

相较于传统的运动项目,拓展训练项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着重强调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拓展训练中,教练员通常将训练内容、运动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说明,然后将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参与者,要求参与者在不断的挑战中发挥能动性,真实体验训练的全过程,同时进行反思、评价与总结,以实现对自我的合理定位。

第二,着重强调团队合作价值,拓展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团队建设,增进团队情感,提高团队探索能力。与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不同,在拓展训练项目中参与者会面临极端困境,个人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项目任务,这时就需要团队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携手、相互信任,利用团队的凝聚力与意志力征服困境。

第三,向极限挑战的勇气,拓展训练项目所面临的多是充满不可控因素的自然环境,它对参与者的生理与心理承受极限会带来极大的挑战,而这时则需要参与者不断激发自己的生理极限,并在心理上做好调整,及时调整态度,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勇于挑战、勇于突破的精神品质。

第四,突破了知识教育的局限,呈现出拓展训练的综合价值。从出生开始我们接受最多的就是知识教育,在技能训练与情感态度培养方面却存在严重的欠缺,而在拓展训练中,参与者能够通过直观的体验,自主总结知识,掌握应对恶劣环境的常识性知识,提高生存能力,不断摸索生存技巧,提升适应困境的能力,同时在态度、心理、人格方面不断接受挑战,不断探索精神世界发展的路径,进而实现对人的全面培养[1]。

2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看,拓展训练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受欢迎。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正处于体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挑战身体极限有着强烈的渴望,但舒适、安逸的物质生活条件又削弱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导致其身体素质出现整体下降的趋势,此外,有些学生长期沉迷于游戏,在虚拟世界中之间失去对外界的感知能力,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误区,严重缺乏团队精神。针对此,在拓展训练中,大学生可以从室内来到户外,在富有挑战性的项目中激发自我潜力,在团队合作中增进人际沟通,进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发展[2]。

2.1 适应体育教学改革需求

体育是高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是构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科,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都不理想,单一的运动项目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参与,陈旧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僵化的教学评价难以综合反映学生的体育素养。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拓展训练,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从内容上丰富学生的运动项目,让学生的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各种球类运动,而是能够在充满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获得身心锻炼;在更加自主、开放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动能,实现学生对训练项目的理解与实践,同时在体育评价中给予学生综合培养,让学生个体价值以及在团队中的价值得到全面体现。

2.2 适应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实现了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引导与规划。核心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表现与延伸,它着重强调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过程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表现为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但是从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其重视的依然是学生当前的身体素质发展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缺乏预见性。针对此,拓展训练的引入则弥补了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短板,例如拓展训练项目着重强调团队合作,大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塑造团队素养,深入理解个体与团队的关系,而这对于学生走入职场,融入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2.3 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知识是现代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主要动力[3],而知识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精神,则是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知识不断生成、更新的必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知识的创新与运用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则集中反映在了人才素质层面。基于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引入拓展训练,在能够优化知识人才培养模式,在冒险、挑战极限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为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单一地引入训练项目这样简单,高校应该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综合分析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契合性,并从软硬件环境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评估,全面评估拓展训练实施过程,这样才能确保训练项目安全、有效落实。具体来看,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可以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

3.1 从理论层面分析

核心素养理念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即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对其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进行培育,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拓展训练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全面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与创业中迅速做好自身定位,并提高适应困境,突破困境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流动,而是双向的互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形成主动参与知识互动、情感交流的欲望,进入在参与、探索中完成建构。而拓展训练则利用自然条件,设计特定情境,将学生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与团队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双向交流,进而体现并验证了建构主义理论。

体验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体验成为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学生主体知识获取过程,提高训练培养效果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运动体验,因此在拓展训练中,教师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强化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对自身能力的体验,对团队合作的体验,从而在体验中实现成长与发展。

3.2 从实践层面来看

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在根本目标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利用身体上的磨练强化学生的精神意志,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而拓展训练的培养也是从身体训练入手,利用外界环境的挑战不断突破参与者的生理极限,并从心理层面提高其对打击、挫折、困境的预期。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育硬件环境,如运动跑道、沙坑、篮球馆、游泳馆等,这为拓展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施条件。此外,由于拓展训练项目众多,形式灵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设计训练项目,而这自然丰富了拓展训练的实践资源,提高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拓展训练的实施过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过程高度契合,如无论是参与课内的体育锻炼,还是参与拓展训练,学生都需要经过热身活动、实践参与、难点突破、总计分析等步骤,因此,在体育课程引导下,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拓展训练项目,缩短了训练参与的适应时间,提高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4]。

4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推动高校体育课程调整与优化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将拓展训练引入了专业选修课程中来,而要想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则应该加强对体育课程的设计与构建,推动拓展训练的常态化、规范化实施。

首先,要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即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其次,要明确拓展训练课程的实施目标,即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构建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再次,合理设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深入分析场地项目、水上运动、野外训练等项目与大学生实际运动需求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契合度,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最后,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控制课程实施进度,调整学生的参与频率,保证课程的新颖度,提高拓展训练课程实施效果。

4.2 探究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拓展训练项目

近几年拓展训练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些专门社会机构秉承体验式培训理念,利用优秀的教练团队,构建专业的安全保障预案,制定细致丰富的活动策划,为参与者提供一站式拓展训练服务。在这些训练方案中,可供选择的拓展训练项目丰富多样,但是高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切实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慎重选择训练项目,通过实验、控制、评估训练项目与体育教学的契合度,并循序渐进地引入体育课程体系中来。目前适应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拓展训练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室内外破冰项目。破冰项目的功能与常见的热身运动类似,通常在拓展训练之前,团队成员之间尚未形成密切联系,队员之间仿佛存在厚重、冰冷的坚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训练项目,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身体上完成热身,还能在心理上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融合为一个集体,为接下来的挑战任务做好准备。

②形式简单,风险系数较低的户外项目,这类项目对环境的要求较低,且安全性较高,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实现更加具体系统的保护,保证训练的完成度,例如盲人绳房、荆棘取水、信任背摔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如果教学资源不足,自然环境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教师不妨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硬件条件,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户外拓展训练方案,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③过程复杂,挑战难度较大的户外项目。这些训练项目会对参与者的生理、心理造成极大的挑战,在训练中,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身体的灵敏性、心理的承受力、团队的协作力,具备直面困难、主动管理情绪、增强团队信心、合理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慎重设计这类高风险的拓展训练项目,并利用专业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让学生在可控环境下实现自我挑战。

4.3 制定系统完善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拓展训练项目进行不断完善与调整,优化训练细节,对团队协作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拓展训练项目安全、有效落实。例如在某高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信任背摔”,在项目拓展训练前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指导方案:

训练目的:建立起团队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团队合作,克服恐惧,提高心理素质。

训练场地:操场。训练器材:软垫2个,1.5米高台,计时器等。

训练时间:30~40分钟。

项目说明:在项目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取下身上手表、手机、钥匙、发卡等硬物;负责接人的学生需要保持右弓步,双手伸出,五指并拢,手掌掌心叠加放在对面学生的锁骨上,相对的两人应将脚和膝盖贴紧,腰部挺直,向上抬头观察背摔者;背摔者双手交叉胸前,打好绑带后站在高台上脚跟并拢,膝盖绷直,腰部挺直,含胸低头,手抵住下颚;各队设计口号,在口号中相互配合,在完成背摔后,缓缓放下背摔者,依次进行下一轮背摔。

评分方法:各小组所有成员完成背摔后,用时最少组获胜,教师按照各组完成情况从高到低设计10分、8分、6分、4分、2分等不同等级,实现对各小组拓展训练结果的量化。

4.4 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也是体育核心素质培养目标的组织者与实施者[5],但是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师团队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在体育训练中并秉承着关注讲解、示范指导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拓展训练由于项目挑战性、风险性较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注重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指导学生安全、有效开展拓展训练的能力。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理论素质培养,在职业培训中增加拓展训练内容,要求教师熟悉拓展训练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实施条件,分析其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度,进而逐渐转变体育教学理念,为拓展训练的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基础。加强校内外合作,将体育教师送到社会上专门从事拓展训练的机构进行培训,或者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从多方面的拓展训练实践中总结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以及训练方法,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拓展方案,积累教师的拓展训练指导经验。聘用校外专业的拓展训练教练团队进入到校园进行指导,优化体育教师结构,专业教练与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拓展训练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

4.5 科学进行拓展训练评价

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鉴定、反思、改进的必要步骤。在高校拓展训练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反映学生运动锻炼过程,并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运动能力培养以及情感价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同,高校在实施拓展训练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①全面性。即拓展训练的评价应该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相契合,教师应兼顾学生拓展训练的过程与结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在评价指标中反映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情况,心理发展状态、运动行为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

②客观性。即拓展训练评价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客观考量。拓展训练是一种强调个性发展的训练方式,在训练中学生既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为,还需要根据挑战目标进行自我突破。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传统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局限,让学生在实事求是的评价结果中明确自身定位,理解自我发展价值,进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改进方案。

③多元性。即拓展训练的评价主体不应该局限教师,学生个体、训练团队作为参与者也应具备评价权利,教师应根据形成性评价要求,广泛收集学生个体对自身以及其他成员的评价,团队对整个拓展训练过程的体验,其他团队对某一团队实践过程的观察等,最后汇总意见形成完整、客观的评价内容,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改进、完善。

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契合性,且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软硬件发展情况来看,拓展训练的引入方案可行性较高。高校应积极调整体育教学发展思路,从多角度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为大学生创造拓展训练机会,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素养体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探索研究——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双语字幕视频压制为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创业训练项目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创业训练项目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